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0522
ST Microsite

美國眼中的中國大陸科技威脅

「The China Issue」─中國大陸科技已足以被美國視為威脅了嗎?法新社

MIT Technology Review (MIT TR)是MIT所擁有的獨立刊物,原先的讀者群是尖端科技精英,後來逐漸轉向商務人士及一般大眾。由於背後有強大的科技諮詢團隊,雜誌中的科技敘述及評論大致八九不離十。時值中美貿易談判,本期的主題就是「The China Issue」,語帶曖昧。

MIT TR雖然不代表美國的官方看法和態度,但是至少反應了科學、科技界一部分人對於中國大陸科技崛起的視角和顧慮。他們顧慮什麼呢?基因、晶片、火箭、核反應爐、監控和挖砂船,其實還有5G、金融科技和量子通訊。

先講整體狀況。大陸的學術論文數量已躍居全球第一、專利全球第二,但是有些弱點。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數比前幾名的國家平均次數少,而專利5年期滿後的繼續維護率偏低。但我不覺得這是大問題,這是典型的起始策略—先衝量再衝質。我以前在建立公司智慧財產權防護網也是這麼想的。

距電子產業最遠的是挖砂船。美國當然也有挖砂船,但與大陸的比較起來像玩具。挖砂最令MIT TR擔心的用途是造島礁,從此改變地緣政治的生態。

核反應爐是提供能源的和平用途沒問題,可是福島事件後大陸對於核反應爐的態度丕變。由於對安全要求的提升,其成本近乎倍增。與有些新能源的成本相比,可能還高一些。MIT TR擔心的是從此無碳能源少了一種選項。

講火箭是從衛星講起。2018年大陸發射的衛星數為35,較美國的30略勝一籌。MIT TR在意的是這些衛星是由民營企業發射,大陸的軍民融合政策開始奏效,而且發射衛星的技術與飛彈是一樣的。

基因說的是基因編輯技術。早在2015年大陸就有基因編輯的胚胎,完成後已予以銷毀,爭議較少。2018的基因編輯寶寶誕生,這當然會引起倫理爭議,目前當事人已受懲戒而失掉工作。但是顯而可見的MIT TR認為在基因編輯的領域大陸是領先的——最近關於基因編輯胚胎的10篇論文,只有1篇美國、一篇英國,其餘的全是大陸。有沒有其他意涵,還要字裡行間仔細推敲。

金融科技目前看不出有立即的威脅性,但是大陸顯然已開闢了許多新領域,而這些沒在英、美等金融大國發生。MIT TR觀察到的是發展時機與政府態度。大陸金融進入塑膠貨幣時間較短,因此提供了金融科技進入的時機與市場。又,金融是特許產業,但大陸政府似乎在金融科技創新初期放鬆監管力道,到科技成熟時才納入管理。但MIT TR沒提到的是行動支付需要周延的基地台部署,而美國4G基地台的數目在30萬以下,大陸在350萬左右。沒有現代的基礎設施,許多關於社會、生活的創新是無由發生的。

講到5G,目前正是中美磨擦桌面上明的熱點。MIT TR舉美國部分商轉的電信營運商如Verizon為例,認為起步未必落後。但是美國全國性的商業部署可能遲至2023,相較於大陸可能為晚。MIT TR觀點有趣的是認為大陸政府能協調三大營運商的協作分工是因素之一。我的個人觀察是大陸把通訊當成如水、電般的民生基本物資來處理,如台灣的健保,有點社會主義。如果這終將影響科技發展,美國如何面對呢?

同樣的觀點還有對於量子資訊發展。目前狀況算是明朗:量子計算美國領先、量子通訊大陸領先,這在專利申請、論文發表以及在系統實施上都是如此。MIT TR將此結果歸諸於大陸政府較能協調大學與各研究單位的協作。這倒底是對資本主義下研發系統性的反思呢、還是對中美磨擦因由的論斷?這值得持續觀察。

最後談半導體。大陸半導體發展過去是路漫漫兮其脩遠,MIT TR認為現在AI的發展給大陸找到突破口。更精確的來講,是雲的營運商、基建廠商和終端廠商於此入手。這與我以前持的「以雲養芯」看法一致,也與異質整合路線圖中以應用向下垂直整合的策略同一路數。

現為DIGITIMES顧問,198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任教於中央大學,後轉往科技產業發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總、普天茂德科技總經理、康帝科技總經理等職位。曾於 Taiwan Semicon 任諮詢委員,主持黃光論壇。2001~2002 獲選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監事、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