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DForum0515

數位雙生:此「生」雖異,性常存

數位雙生的概念有其商業上的吸引力,但目前也存在許多資訊安全、倫理層次上的問題需加以探討。IBM

這兩年台灣科技產業有個熱門詞,叫「數位雙生」(digital twin)。科普一點解釋,這個詞是指將現實生活中具體存在的「物品」,透過軟體或感應器去擷取其參數,以軟體的方式模擬「物品」運作方式。

台灣目前最常在工業4.0的場域裡,引入數位雙生的概念。這個技術能如何協助業者增進效率、降低成本呢?舉例而言,過去若要建置一條產線、一個獨立廠房,企業免不了要購買大量的實體設備,在實際操作及運轉中試誤,好找出實際問題解決掉,以將產線或廠房推向順利運轉的目標。但隨著每個新專案的啟動、廠房的更新擴大或遷徙,上述的麻煩事全部都要再來一次。數位雙生的願景,是將實體設備「化作虛擬分身」,以較低成本在虛擬環境裡運作,在不同情境裡多次試驗、反覆操作,直到找到合適的營運模式後,再來增進實體生活中的操作效率。

數位雙生的概念出現已久,為什麼在近年逐漸成為顯學?主要是如物聯網、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等各個技術與能力逐漸成熟,由於在蒐集資料、運算模擬的可行性變高,因而開始被產業接受且漸漸流行。

但上面的論述仍有些局限。誰說「數位雙生」的適用範圍,僅適用於冷冰冰的機器?這個概念也能擴展至「真人」身上,姑且稱為擬人數位雙生(personal digital twin; PDT)。透過穿戴式裝置、身體檢測儀器、行動運算裝置、電腦…等裝置,可以全面的蒐集特定人物的身體資訊、行為模式、購物行為、社交行為、駕駛習慣…等。若醫院、行銷業者、電子商務廠商、廣告業者、汽車公司,能取得個人資料加以分析、模擬,對於其開發進階商品或提供精準服務,肯定有相當大的幫助。

無論是機器、個人,甚至是植物也行,現代科技足以透過科技將其屬性及行為數位資料化,成為設備或個人的「數位資產」(digital assets)。數位資產的擁有者,可以自主將資料提供給不同的組織及企業。具有分析能力的組織,即可將資料轉換成各種有意義的資訊,供做各種用途使用。

其實上述情景,早在許多科幻小說或電影、動漫裡出現。主人翁個人資料被詳細記錄,完全複製在網路環境,以另一個身份活在虛擬世界裡。雖然是有別於現實生活中的「角色」,但此「生」與彼「生」又完全一樣,是由同一筆個人資料所模擬出來。這是不是如標題所說,此「生」雖異,但個性卻保持沒變?

「數位雙生」的概念固然有其商業上的吸引力,但也存在許多資訊安全、倫理層次上的問題需加以探討。例如當醫院使用完整的病患身體資料時,如何摸清楚使用權限的邊界,以避免侵犯到病患的數位人格及隱私權?現階段探討這些議題雖還有些距離,但勢必成為未來社會探討重點。

投身資通訊產業超過十年,角色在分析師、市場開發者與專業幕僚間切換。 曾於華碩電腦及廣達電腦擔任幕僚;亦曾服務於資策會產業情報所及工研院雲端中心。最近一份經驗是參與國內區塊鏈新創公司,擔任市場開發經理一職。 專長領域包括網路通訊、行動通訊、雲端運算、消費性電子產業與區塊鏈。熱愛探討分析資通訊產業動態與趨勢。認為現今時代變化快速,需要足夠的產業知識與研究熱情,好隨時隨地為讀者提供觀點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