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工研院
ADI

閱書閱人閱北京,探訪新燕雲十六州(二)

引言:我在三千里路的旅程中閱讀著《汴京之圍》,也在北宋汴京的故事裡尋訪著北京,閱遊之間,一個瑰麗宏大、新科技與古文明交織的世界於焉開展。

北京人被戲稱是京油子,保定人是狗腿子,天津人是衛嘴子。這與明清兩朝以北京為都有密切關係。明清兩朝只認為「城牆內的北京城才是北京」,一般民眾打官司要到宛平城,那時還稱宛平縣。明成祖定都北京時,調來很多安徽人進駐天津,將天津稱為天津衛,保定則稱保定府。天津衛的人得注意南北貨物的流通,出一張嘴是本事,而保定府的人就專門跑腿的,所以北京人稱保定人是狗腿子。

以歷史為經,以科技為緯,經緯之間交錯的對比,是否能讓我們更細膩地理解、看見所處的世界?

萬里路萬卷書

步行,是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法。我從北京出發,花了11天的時間走了3,300公里,在現代探訪千年前的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大約是一塊東西600公里,南北200公里,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三個半台灣大的土地,千年來寫下許多不朽的詩篇與讓人咀嚼再三的歷史點滴。

北宋末年的汴京之圍,既是漢人與邊疆民族之間的一次關鍵戰役,也是今日台灣面對中國大陸的優良教材。繁榮的北宋,由於君臣之間的不斷失策,從盛世到滅亡,僅僅只有3年半(西元1124~1127年)的時間,中間發生了哪些事呢?

宋金之間的爭議,在於燕雲十六州,年輕的時候讀中國史,教書的老師沒有深刻體驗,不知道如何從政治、軍事的觀點,講解歷史的演變,只覺得很多故事都很精彩。這次的北京與長城之旅,正好是燕雲十六州整條路線的巡禮。我牢記著一句話:「歷史不會重複,只是會以類似的方式不斷的出現」,這句話非常令人警惕。

旅行,不是只有足跡所及之處,旅行過程中所見之人、所聞之事物,走過的道路、踏遍的土地、看到的科技運用,從細膩的觀察中找到樂趣,種種五感所賦予的知性趣味豐沛了旅行的意義。

現代徐霞客 沿著長城走一回

山海關與鳳凰、平遙、麗江並稱中國四大古城。山海關又稱榆關,北宋時期也是與女真爭奪的關口,隋文帝時期這裡就有關城,但真正大規模的關城是在明初大將徐達駐守時,才在渤海灣與燕山餘脈之間興建關城,因為在山與海之間,故稱為山海關。當年修築慕田峪、司馬台這些北京外圍城牆的戚繼光,也在此留下不少建設。滿州人來自關外,宣示永不修長城的康熙,他的漢大臣陳廷敬,在這裡留下「多少征夫淚」的詩句,也讓我印象深刻。

山海關因吳三桂而名垂青史,但這裡不僅僅是個關城,由於位居要衝,在明清兩朝、宋金之間的征戰之外,中日戰爭、國共戰爭,這裡都是重要的戰場。將山海關視為整個縣城可能更符合現實上的理解,這裡曾經駐軍10萬人,是個具有完整生活機能的城區,甕城、關城、衛城應有盡有,四個城門都雄偉壯觀,也可以繞著城牆遙想吳三桂駐守此地的情景。與山海關關城相距五公里的地方,就是山海關的入海處「老龍頭」,從「雄襟萬里樓」遠眺渤海,也可以在這裡摸到渤海灣的海水,如今也是旅遊山海關的人必到之處。

山海關後,我來到承德。承德位於河北、內蒙、遼寧交界處的灤河流域。入主中原之後的清朝皇帝,為了避暑與接待外族王公,選擇在前往木蘭圍場路上興建了許多小型的行宮,之後發現了灤河流域中的這塊地,並從康熙時代開始興建,這是承德避暑山莊的來源。今天的灤河在承德市穿流而過,承德因為灤河而多了些靈秀之氣。

熱河行宮之外,承德另一大景點就是「外八廟」,這是為了懷柔蒙古、西藏王公而興建的寺廟建築,統歸理藩院管理,因為不在北京,因此稱為外八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仿造西藏大昭寺興建的「普陀宗乘之廟」最為雄偉,到承德如果錯過了,那您真的不算來過承德。

外八廟是滿清入主中原之初,為了安撫草原上的部落,免除後顧之憂,用來籠絡部族之用的。外八廟中的普陀宗乘之廟,仿造西藏的布達拉宮,因此也被稱為小布達拉宮。此廟興建於乾隆36年為紀念他自己60歲、母親80歲生日而建的。當時正值康乾盛世的顛峰,占地22萬畝的普陀宗乘之廟,更是外八廟中的翹楚。

小布達拉宮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代表藏傳佛教的五色塔,加上金頂、黃琉璃、綠瓦,這是中國古典皇家寺廟建築之最。我們沿著左側的階梯前行,先經過山門,步上主建築的階梯,然後爬上7層龐大的古建築。樓頂上幾座樓閣,每座都是精品,令人流連忘返。

承德還有班禪行宮等7座寺廟,在清朝時統歸理藩寺管,位於承德的8座寺廟統稱外八廟。這裡是中國5A級的旅遊區,怕高山症而去不了布達拉宮的,可以到此一遊。

到熱河不看外八廟,那就白來了;到承德如果去了熱河行宮,那鐵定終生後悔。走過了普陀宗乘之廟,往7公里外的熱河行宮前進。印象中熱河行宮乏善可陳,但與其去看與小布達拉宮類似的班禪行宮,不如留下點遺憾,去看看熱河行宮吧!

行僧老僧 修行在行腳亦在經典

旅行山西平遙古城,可以看到明清時期留下的鏢局、票號,平遙作為明朝建築為主的古城,上次來繞一圈六公里,雞犬相聞,非常有趣。城內留有明朝時的縣衙,當地人說,文化大革命時,此地太窮,連縣長都沒來報到,所以才能保留古蹟。 從平遙到五台山僅有333公里,五台山我兩度錯過,這次非去不可,聽說那是順治皇帝出家的地方。我曾路過渾源,兩度去過懸空寺,也去過恆山,在太行山遠眺數百里遠的黃土高原也是一大樂趣。

從平遙到五台山僅有333公里,五台山我兩度錯過,這次非去不可,聽說那是順治皇帝出家的地方。我曾路過渾源,兩度去過懸空寺,也去過恆山,在太行山遠眺數百里遠的黃土高原也是一大樂趣。

一個下午,我們走了菩薩頂、顯通寺、塔院寺、五爺廟這四個景點,畢竟是皇家寺廟,沒有一個讓我們失望的。

我在五台山的寺廟群裡看見藏傳、漢傳佛教交融,和諧共生;也看見行腳的僧人,儘管僧衣襤褸,依舊自在閒適;在菩薩頂看見老僧讀經,虔誠專注,如入無人之境。

菩薩頂位於最高處,得爬上108個階梯,這裡據說是順治皇帝出家之處,山門入口處有人記錄順治出家之事「吾本西方一納子,為何流落帝王家」,這兩句話,寫下了順治的無奈。據說康熙曾多次在太皇太后孝莊的陪同下當此禮佛,更增添了順治可能在此出家的可信度。

廟門口的對聯「青山巍巍俯仰天地世態,晨鐘暮鼓悟真諦;大河滔滔沈浮千古人物,黃葉秋風是天機」。除了門口的對聯之外,在北方的寺廟,我最愛看進入主殿之前的四大天王塑像。北方多聞天王、東方持國天王,這些造形威武的塑像,讓我百看不厭。

顯通寺入口寫著此廟興建於東漢(西元68年),是五台山的第一座寺廟。之後經歷多次改建,參與改建的皇帝包括唐太宗、武則天、朱元璋、萬曆皇帝等人。

塔院寺塔高56米的白塔為主,白塔為尼泊爾僧人所設計,興建於14世紀初的元朝時期,明朝萬曆9年重建,此時的建築是明朝保留至今的建築。此處西藏喇嘛甚多,對於中國的佛教與藏傳佛教在五台山能水乳交融,也頗感興趣。

這裡有很多轉經輪,特別是白塔之下的轉經輪規模極大,我想繞一圈應該也是108個經輪,常人與喇嘛都繞著經輪祈福,而不少西藏或密宗的信徒,口鍾念念有詞的在此膜拜,讓人感覺藏民的一生,似乎就是為了釋迦摩尼佛而活,虔誠的態度,讓人不得不讚美西藏人的生活觀。

萬佛寺也稱五爺廟,興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規模較小,但金碧輝煌,細緻程度毫不遜色,以7,000斤的銅鐘聞名。只是在與前三個寺廟相比時,就有點寒嘇了。這座廟的上頭就是塔院寺,想拍塔院寺的風景,此處反倒是最佳的地點。

往北京走的前一刻,往山下的殊像寺走,是當地人介紹的五台山六大勝景之一。文殊菩薩在這裡有個家,而我最喜歡入廟前的四大天王。北方的天王造型較為威猛,我拍下了「北方多聞天王」與「東方持國天王」的塑像,這裡的塑像頗有皇家威儀,更是一般的寺廟難以比擬的。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