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AIEXPO2024
Event

台灣科技業:過往成功竟成未來障礙

PC市場銷量自2011年攀頂後便連年走跌,資訊硬體群雄並起的年代,早已過去了,大者恆大,後起之秀難抗衡,企業價值如今也被看輕。(圖片來源:Pixabay)

讀王文漢的專欄“得軟體者得天下”一文,深有同感,此篇想做點回應。1980年初期,個人電腦(IBM PC)崛起,漸漸加上工作站(workstation),從而取代了大型電腦主機(IBM Mainframe)。主機板及半導體業因勢利導,慢慢在台灣生根。給了我們這群專欄撰寫的台大電機系同班同學(1981年畢業)及前後7屆絕佳的機會。我們這屆一共99位出國,66位拿到博士學位。驚人的是,其中共有15位唸名校柏克萊加州大學(UC Berkeley),主修電機、半導體、自動化的佔了14位,只有一位主修軟體(Computer Science)。

一個在台灣業界有名的故事是1990年成立的華碩電腦,其定位於主機板專業設計。當年在沒有Intel 486 CPU測試的情況下,運用386晶片組及其他相關電子元件為材料,自行設計出486主機板,並通過國際龍頭大廠認證,一舉讓台灣主機板業在全世界揚眉吐氣。有頗長一段時間,台灣的主機板與筆記型電腦(含代工與自有品牌)竟然占了全世界近9成的出貨比重。

PC市場銷量自2011年攀頂後便連年走跌,資訊硬體群雄並起的年代,早已過去了,大者恆大,後起之秀難抗衡,企業價值如今也被看輕。有趣的是,學生的選擇也開始出現變化。根據內部資料,含甄試與學科能力測驗(學測;其舊制為大專聯考)選擇,全台灣成績前數百名清一色選醫科或牙醫。這在1980年前後並非如此,當時許多工學院的人才並沒有選擇醫科或牙醫。

過去的成功,用在如資訊年艦的產業統計分類,也會沿續之前輝煌年代(1980-2000)的分類,將”台灣第一”的項目單獨列出,例如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主機板,甚至電腦鍵盤與滑鼠。因此,資訊硬體對比上軟體,有90%對10%以上的明顯產值差距,也給了教育與工業決策階層對比反差的參考。這些決策階層,也往往是1981前後七屆畢業的學生(註:1981年減7的那屆大學畢業生,剛好今年是65歲,是公務人員的退休年齡)。

個人曾經幻想將台灣傳統電腦公司,如華碩、廣達,依照公司內部研發人員硬體工程師與軟體工程師比例,來做新的資訊年艦中硬體與軟體的分類與產值比例,尤其嵌入式軟體(Embedded Software) 是台灣的產業強項,它藏在硬體中間,可是卻是產品加值(Value Added)的最佳工具,少了它,就無法出現產品差異化與獨特性,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 蘋果電腦的強項)也不會太好。

過去30年的成功,尤其是資訊硬體,加上資訊年鑑的統計與產值比例,研發及教育資源就在我們這一代手中產生錯置,成了未來的障礙。原因是台灣工業的決策階層多在80、90年代培養,如今有成,不過經驗也多留在資訊硬體產業的時代,並培養出與之對應的產業直覺。現在台灣三大工業園區設廠的公司分佈也極度偏硬體製造。

軟體產業不需要大的廠房,但卻需要高密度的高階人才(不是指學位,而是指能力)。例如在美國,雖然矽谷租屋價格已經僅次於紐約市,每月普通單人房租金全面上漲到美金1,500至2,000元,卻仍澎渤發展,甚至進駐舊金山市區,造成當地其他文創產業蘇活族(soho族)的困擾。

再一次呼應王文漢的“得軟體者得天下”以及楊光磊的”台灣的軟體產業,市場太小嗎?”的見解。我們這一代決策者或是改變看法全力提振軟體,或乾脆自廢武功直接將決策機會讓給有網路/軟體思維的年輕人,亡羊補牢或還時猶未晚!

台大電機系1981年畢業,獲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電腦科學博士,曾任職美國貝爾實驗室,後返國任教於台大資訊工程系。曾兼資工系、所主任、電機資訊學院副院長,現為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及資工系教授,並為台大和碩講座教授。研究專長為電腦圖學、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為國際上VR領域研究先驅。1995年與資工系同事黃肇雄、吳家麟、陳文進在國科會(現為科技部)產學合作計畫架構下研發出視訊壓縮軟體─第一代「Power DVD」的原型,並衍生出台灣最成功的軟體公司之一的訊連科技。25年教學所指導碩博士遍及產業界與學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