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製造及自動化新技術衍生新商機 智慧應用 影音

智慧製造及自動化新技術衍生新商機

  • DIGITIMES企劃

台灣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羅仁權。
台灣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羅仁權。

創新可以為產業帶來更多的獲利,台灣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羅仁權指出,如iPhone在2010年的獲利比例,台灣只佔0.5%,iPad也只佔獲利的2%,但隨著台灣製造業的努力,到了iPhone6推出時,台灣所佔的獲利比例,已經愈來愈大,對台灣股市市值的貢獻更高達56.7%,商業周刊也曾針對台灣的精密機械產業,下過「影響全世界的60公里」的標題,可見台灣製造業的創新威力。

但台灣產業仍然面臨幾個主要問題,包括勞動人口遞減,引發缺工現象,連帶也影響台商回台投資的意願。僱用外勞雖可解決缺工問題,但也可能會面臨管理困難、工作品質等問題,影響所及,就造成整體產業人均產值趨緩,更導致整體產值下降。羅仁權更強調,大陸紅色供應鏈的崛起,會造成台灣製造業出現M型轉變,面臨重大考驗。

製造業為了提升競爭力,需要導入更多科技技術。羅仁權認為,未來將會有9項技術,成為支撐製造業成長的重要基礎,分別是機器人、模擬、物聯網、系統整合、虛擬安全、雲端運算、3D列印、擴增實境(AR)、大數據分析。但對這些感興趣的業者,早就已經動作頻頻,市場變化非常快,如KUKA購併Swisslog,Teradyne買下Universal Robots,都代表大者恆大的趨勢已經來臨。

以機器人產業為例,羅仁權指出,機器人前四大企業的市佔率就高達55%到60%,而且積極經營大陸市場,不斷的拓展影響力。事實上,機器人產業過去3年的專利布局愈來愈積極,主要的需求仍是以工業機器人為主,大陸市場是主要的成長力量,讓機器人市場在2015年到2018年之間得以持續保持成長。

工業4.0雖然是德國保障產業競爭優勢的重要策略,但同時也因此帶動智慧化設備、儲存系統和生產方法所構成的虛實整合生產系統(Cyber-Physical Production Systems;CPS),受到更多注意。羅仁權表示,世界各國都在投資工業4.0,但以後的生產線流程能否跟系統結合?製造業能否隨時調整產線及客製化?都會是智慧製造及自動化可能面臨的課題。

至於台灣面對智慧製造及自動化技術的趨勢來臨,也提出「智慧機械」的對應策略。羅仁權指出,除了結合德國強調的CPS,以及美國強調的資通訊加值技術的優勢外,智慧機械的政策觀點著重在精實管理,希望能將其結合成為聯網服務智慧製造系統。

聯網服務智慧製造系統的重點,在於讓製造業的生產設備能從單機,邁向機聯網製造系統,同時以智慧工廠為核心,串聯設備商、供應商、通路商及終端消費者,提供聯網服務。

既然要做到聯網服務,通訊協定的影響就會很大。羅仁權指出,目前有很多廠商都選擇Ethernet,因為機器跟機器之間的對話非常重要。但機器對於處理重複性高和無聊的工作,雖然有極大的優勢, 某些精密度過高或是特別的工作,人類還是需要跟機器人一同合作,如何確保工作環境的安全,就成為一大議題。

羅仁權認為,未來的機器人勢必需要避障技術,更要有認知的能力,還要有測量能力,才能確定加工成果是正確的。未來的工廠因為會使用各種不同的廠牌,有不同的應用,能夠跨設備控制的機器人控制器,更是未來的重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