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訴諸安全科學 成就明日科技永續發展 智慧應用 影音
AIEXPO2024
Event

UL訴諸安全科學 成就明日科技永續發展

  • 孫昌華台北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等科技浪潮一波波湧現,連帶催生許許多多創新的智慧裝置,大舉進入人們日常生活及工作場域,營造貼心便利的使用體驗,也為孕育智慧裝置的新創業者,開闢無窮的商機想像空間。但不可諱言,倘若這些饒含創新意涵的「明日科技」,缺乏安全性、性能與可靠性的支撐,特別對於網路安全的風險管控機制有所不足,恐釀成大災難,無法形成長遠永續的商業模式。

UL商業暨工業事業研發技術部研發總監王凱魯表示,從古至今,人類的發展過程,一直從失敗中學習;17世紀末期當大量使用電力產品開始出現安全問題後,讓人驚覺如果在開發電力設備的同時,僅求可以運作而罔顧安全,勢必造成層出不窮的意外,也促使William Henry Merrill(UL創辦人)決心發展安全檢驗條件與標準,為產品的安全進行把關,因而創立UL,自此揭開安全科學序幕。

UL商業暨工業事業研發技術部研發總監王凱魯認為,廠商開發IoT創新產品的過程,「安全」絕對是其中首要之務,唯有確認產品並無安全、穩私侵犯等疑慮,才有望形成長遠永續的商業模式。

UL商業暨工業事業研發技術部研發總監王凱魯認為,廠商開發IoT創新產品的過程,「安全」絕對是其中首要之務,唯有確認產品並無安全、穩私侵犯等疑慮,才有望形成長遠永續的商業模式。

在初期,安全檢驗方法堪稱直接,即是在產品的正常使用範圍內,藉由嚴厲的手段,測試其失效與否;爾後伴隨科技進步,有愈來愈多新的儀器、測試方法乃至於預測方法加入,UL得以借助電腦模型,針對新產品以模擬測試,譬如藉由一小段電線電纜絕緣材料經火燒後的燃燒、冒煙特性,測試各種材料的防火阻燃效果,使產品開發商能在正式投產前,嚴選安全係數最高的材料,藉此節省失敗重做的時間成本。

智慧設備,可能隱含未知風險

王凱魯指出,儘管數10年來安全科學已有長足進步,但檢測標的物皆是物理存在的實體,有實際的介面,較容易預期它們可能出現哪些操作狀況,但如今智慧設備則呈現截然不同的樣貌,多數皆可透過無線控制,因而衍生更多的問題,甚至超乎大家的想像。

舉例來說,現今市面上已有結合語音辨識功能的智慧音箱產品,使用者可藉由語音進行操控,但它究竟是於Local端處理音訊後,再傳送編碼內容至後端伺服器?或是收錄整段話語?背後運作方式為何,攸關使用者的隱私權是否遭侵犯;又或者,目前也有一些可透過Wi-Fi控制的家電產品,例如咖啡機,是否可能因為駭客入侵並蓄意執行不當操作,導致機器最終起火燃燒?

針對新產品可能蘊藏的安全、隱私權風險,最佳的防範未然之道,即是透過第三方檢驗單位與產品開發商合作,分析產品本身隱含的缺陷,繼而讓這些缺陷儘早被修復補強,確保消費者能夠安心無虞加以使用。

王凱魯指出,UL有鑑於智慧連網設備潛藏諸多未知風險,這些威脅多來自網路安全層面,需要有一套認證標準,藉以評估新產品是否存在軟體漏洞、遭惡意入侵的管道,於是催生UL 2900系列安全性測試標準,現有UL 2900-1、UL 2900-2X(例如2-1、2-2)依產業類別的產品測試準則,及UL 2900-3組織與流程測試準則,業已涵蓋軟體網路安全、醫療設備及工業控制系統等等範疇,今後不排除針對新問題,接續發展新的檢驗標準。

與第三方單位合作,認證新產品安全性

前述安全性測試標準之誕生,背後有一定的發展過程。一般情況下,UL往往會走在前端,與新產品開發商進行合作,深入理解新產品的特色,及可能涵蓋的測試需求,再藉由這個基礎思考如何發展新的測試標準;比方說近期UL在台北設立亞洲唯一的安防產品卓越測試中心,可提供智慧居家領域門禁系統與防盜警報等產品測試服務,另在新竹設立IoT實驗室,旨在提供無線EMC、EMI電磁相容性測試服務,未來即可能藉由與客戶持續接觸與合作,掌握物聯網產業需求,進而回饋UL總部,再由專責單位發展對應新標準,置入一些大家可能意想不到的情況,據此發新的測試方法、設立測試實驗室,形成良性循環。

王凱魯表示,依他的觀察,台廠在發展IoT智慧設備時,為了加快產品問世時程,往往習慣引用共通元件,惟整個設計開發過程缺乏安全把關機制,所以縱使這些元件早已潛藏弱點,亦未適時獲得修補,徒留日後招惹惡意入侵的罩門;他呼籲有志搶灘創新商機的台廠,應當提高安全意識,即便諸多創新產品尚無適用的國際驗證標準,仍可與公正的第三方檢驗機構合作,設法定義新的標準與測試依據,藉由這個「創新安全」歷程,證明自己的產品真正安全無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