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工研院
ADI

對手都在訂半導體國家戰略 我們怎能任其生滅?

台灣需更加注重科技人才培育,才能保持領先地位。法新社

我們先來看幾項數據。2019年台灣整體半導體產值超過新台幣2.6兆元,佔全球半導體產值的21%;而其所產生的附加價值佔我國GDP的8%以上。

台積電一家的市值為全國股市的總市值24%,台積電的先進製程也領先對手一個世代,使得全球重要的科技公司都必須來台積電下單,但同時台積電也使用超過7%的全國電力。因此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興盛,已不僅是國家經濟之所繫,也帶動全球科技的發展,更牽動到國家安全。國外媒體曾經以「why Taiwan matters」來形容我國的半導體/IC產業。

所以如何維繫一個持續發展的半導體產業,並且穩定地超越競爭對手,使台灣在全球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我們必須要檢討的國家戰略;其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購買的F16戰機或愛國者飛彈,而前者更能夠創造稅收及就業機會。

長久以來台灣半導體產業非常的低調,很少強調我們這產業的重要性,但現在業內對於未來的前景卻極為擔憂。之前經常有言論批評台灣應該發展多元化的產業,不應將雞蛋放在一個或少數的籃子內,更甚者提出台灣應屏除硬體的產業思維,積極地發展軟體服務業,並引入矽谷創業模式,鼓勵年輕人積極的創業。但必須思考的是,若將這些資源挪去扶植其他的產業,它的機會成本為何?是否能創造出相同的價值?

戰略無關乎就是一個取捨,以及資源的配置。台灣叢爾小島,對於新興產業的選擇應該是捨大於取,而非一窩蜂地隨波逐流,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慎選能發揮綜效的主軸才是王道。就以幾年前,當3D列印正風行時,行政院曾大張旗鼓地宣示要積極投入此新興產業,包括每年要培育多少人才在內。這些計畫到頭來卻是只聞樓梯聲,如今人安在?

半導體之所以是重要的國家戰略,有其繼往開來的深切涵義。首先人類在70多年前發明了半導體元件,以及50多年前發明了IC,這個領域就以每一年半到兩年推進一個技術世代的速度前進,至今絲毫未有停歇的跡象。最先進的技術節點已經到了3奈米,甚至於1奈米。此外除了平面的微縮外,研發方向更往高度去堆疊,而有些產品已堆疊超過一百層。

這些先進技術發展其背後最大的驅動力,就是人類未被滿足的需求。我們從過往大型電腦主機,到個人電腦,到將電腦放置於智慧型手機內,以及雲端運算,這些所演進出來的需求,就是讓半導體持續發展最根本的驅動力。甚至於我們可以大膽地說,目前的各產業如精密機械、汽車航太或生物科技等,若捨棄了半導體的發展,都不會是現在的風貌。半導體的技術仍持續在演進中,它與各行各業的交互作用,所爆發出來的能量是呈現指數函數的成長,而各式應用的需求如AI、5G、自駕車等正如日中天,因此半導體產業再興盛個三十到五十年,是絕對可以被期待的。

台灣能成為半導體的國際重鎮,絕對不是件偶然的事。四十多年前,在孫運璿院長及海外潘文淵博士的高瞻遠矚及積極奔走下,工研院成立IC示範工廠,引進技術開發產品,建立起第一批半導體產業的生力軍。三十多年前,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的創新商業模式及卓越領導,持續專注於技術的研發及客戶夥伴關係,得以成就至今領先於全球的地位。

在人才培育上,五十多年前,已故前交大校長張俊彥院士,就積極在培養半導體相關的高級人才,作育了無數英才;而當時任職於貝爾實驗室的施敏院士,更數度利用休假來台講學及指導研究生,使台灣的學術水準不落後於先進國家。

在這些缺一不可因素的共構下,才有可能造就出why Taiwan matters的地位。因此不論從歷史及未來的發展,以及各項主客觀因數的配合,我們若想要在台灣再創造出另一個等量齊觀的產業,不能說是緣木求魚,但卻也是備極艱辛。

如果我們有以上的戰略共識,接下來談我們所憂慮的事情,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才」。現在的年輕學子,在某些資訊的推波助瀾下,認為半導體即將走入歷史的灰燼。捨棄追求更前瞻的學術研究,希望及早投入創新創業之列,才是風氣之所趨。再加上少子化,使得半導體所需要的人才相形捉襟見肘。幾年前我們在半導體產業協會上,就積極地推動產學的合作,並提供優渥的待遇鼓勵年輕學子就讀博士班,並到各高中及大學去遊說,但是成效還是有限。這需要政府、學校及產業一起來擬定戰略方針,包括引進國外的人才。

我們需要訂定半導體的國家戰略,就得如同我們的競爭對手南韓及中國大陸般的重視,而不是讓產業自生自滅。首先必須排除過往似是而非的論調,將半導體定於一尊,重新檢視國家戰略、國家安全與半導體產業脣亡齒寒的相依關係。建立一套長久且與時俱進的半導體產業的策略方針,得以持續地保有我們的競爭優勢,這才是國之所幸。

最後以改寫辛棄疾的一闕詞,作為我們的期望:「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半導體卻在燈火闌珊處」

曾任中央大學電機系教授及系主任,後擔任工研院電子光電所副所長及所長,2013年起投身產業界,曾擔任漢民科技策略長、漢磊科技總經理及漢磊投資控股公司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