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0522
ST Microsite

半導體人才短缺 台、中、韓都怎麼解?

台灣半導體企業第一個要先檢討的是高階人力的運用方式。NVIDIA

2020年兩岸的半導體產業發展都碰到了瓶頸,解決方式都指向人力資源政策。中國大陸在廣設微電子示範學院之後,將微電子改為一級學科;而台灣則籌設半導體學院。先說我的看法,這2種手段恐怕都很難解決目前所遭遇的困難。

先說中國。中國的學制分3級:學科門、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學科門有十三個,譬如理學、工學等。學科門下再分一級學科,也就是中國本科的專業,像物理、數學等,二級學則為一級學科的再細分。用台灣的學院、系、所的分級可以約略類推了解。微電子由二級學科改為一級學科在中國是有爭議的,這違背了大學教育的一般信念,讓大學變成職業學校了。但是為了解決半導體產業人才缺口的燃眉之急,終於拍板定案。無奈這個改變恐怕無法解決半導體產業人力短缺的問題,於產業的長期發展也不一定有利。

早在微電子變成一級學科之前,中國已有超過20個以上的微電子相關科系,每年畢業20萬人。中國估計的產業人才缺口30萬不是2年就補上了嗎?不是的,每年的微電子科系畢業生只有12%就職半導體產業,而且已就職人員還有流失。基本的問題在於半導體產業的薪酬相對於金融、房產、網路等不算高,這是由於中國半導體產業目前處於起步階段、獲利不足以支撐員工高薪所造成的結果,雖然這個現象在2019年有所改善,但是情勢仍然嚴峻,要打破這惡性循環要另有手段。

本科是微電子的進入產業界可以馬上上手,這是一般企業所喜愛的人力資源類型,但是對於產業長期發展則不見得有利。目前半導體的發展方向已從單一的製程微縮轉向多元,譬如新材料開發等。很難想像一個在大學的專業學的是產業過去的特化知識、缺乏深厚的基礎科學訓練的人在未來發展方向分散、技術快速變動的產業環境下如何終身貢獻。一般的認知是學習基礎科學的人再特化專業技能比較容易,反方向則較難,這也是為什麼大學教育是一級學科、研究所教育是二級學科的道理。

台灣的半導體學院反應的則是另一個問題。一方面企業嫌台灣的碩、博生受了許多對工作無用的「學術訓練」,對實務不熟,但是更嚴重的是未來的高階人力供應與預計的需求有嚴重落差。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台灣的半導體世界市場佔比與人口基底是不成比例的高,這個問題很早就發生了。過去與半導體最相關的電機碩、博班,除了頂尖的1、2個機構,招生早就招不滿,換個招牌並不能碰觸到問題的根底。

再檢視一下台、韓的半導體產業從業人員的教育組成,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員工是「超級豪華版」。南韓在未來10年要擴充其系統半導體及代工業務的版圖,計畫培育17,000個人才,其組成為4,700個碩博士、3,400個簽約學士、8,700個學士、碩士的在職訓練。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碩、博人數的百分比是要比南韓的高得多,多年前就近8成,顯示台、韓兩地對人力資源應用的效率有顯著的差距。所以台灣半導體企業第一個要先檢討的是高階人力的運用方式,這是節流。

台灣內部的人力資源已近乎開無可開,所以只能外求。以台灣半導體產業在世界的市場佔比以及競爭力,向世界招攬人才應該是理所當然的解決方式。

最後是經濟安全的問題。台灣有半導體產業固然值得珍惜,但是不能孤擲一注依賴於單一產業。半導體學院如果真的如計劃的每年產出4,000個碩、博士,這意味著什麼?假設一個研究所每年畢業30個人來計,這代表有130個研究所將被消滅。其他的產業將來怎麼辦?

現為DIGITIMES顧問,198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任教於中央大學,後轉往科技產業發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總、普天茂德科技總經理、康帝科技總經理等職位。曾於 Taiwan Semicon 任諮詢委員,主持黃光論壇。2001~2002 獲選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監事、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