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Event

從台灣看世界(7):中國跌倒,印度吃飽?

獨角獸企業的國家分布

除了最大的中國手機市場外,印度已經是第二大手機市場,而印度的供應商以中系手機品牌為主,市場結構會改變嗎?手機品牌商經常顧此失彼,加上供應鏈受到運籌成本激增的影響,左右為難的情境,增添了很多管理上的困難,

2020年底時,印度有25家獨角獸公司,半年之後的2021年7月,印度的獨角獸企業增加到34家,可見印度的新創產業依舊蓬勃發展。

儘管印度獨角獸企業的總量不如中國的155家,但中國佔全球獨角獸企業總量的比重,從過去25%一路下滑到21%,在滴滴出行這些事件出現之後,中國新創企業募資更為困難。現在Google剛剛宣布 與印度的信實集團旗下的Jio手機合作,Google說準備了100億美元的銀彈專攻印度,這裡頭當然也包括雲端的服務在內。

未來中國也可能採取「網路人口總量管制」的作法,以避免「尾大不掉」,或者「功高震主」的麻煩。中國跌倒,或改弦更張,與中國一樣擁有14億人口,且對世界極具想像空間的印度人,一定會畫出一塊令人垂涎的大餅。搞製造,印度人不見得有勝算,但一旦網路世界的商機形成,史詩等級的新創企業也不會太遠,而印度本土的消費市場也將在疫情緩和之後,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根據台灣駐印度代表處副代表陳牧民教授提供的資料,台灣對印度出口從2019年的70多億美元,下滑到2020年的50多億美元,而中國對印度的貿易逆差依舊維持在500億美元等級的高點上。

我想關鍵在於就算是台商,配套的機制也在中國,因此儘管緯創、鴻海、和碩陸續在印度建構了生產基地,但零件運籌都還是來自中國,要改變生態不是一朝一夕之間的事情。但在G2對抗,印太聯盟的機制出現之後,在台灣運籌的比重將大幅提高,那時才是檢視印度能否降低倚賴中國生產體系的時刻。

被寄予厚望的印度手機市場,因為2021年上半陡升的疫情而希望落空。但7月後疫情舒緩,市場的動能回溫可望在第3季反彈。如同前述,台灣幾家大廠都已經在印度完成生產布局,在地的需求由在地的工廠供應,印度將成為更多中低階手機的生產基地。

印度進行手機的進口替代,這是國家政策,但印度人得學會建構整套運作低階手機商機的機制,否則單點的突破只是杯水車薪。除非印度政府卯起來幹,採取各種抵制措施,否則中國手機在3年之內仍然可以遊刃有餘地宰割印度市場,而4~5年前曾在印度風光一時的Micromax、Karbonn、Lava等公司得熬過這段艱困期,並找到適當的營運模式,否則很難抵擋紅色供應鏈的入侵。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