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ST Microsite

迎接第三類半導體8吋晶圓新契機

第三類半導體若能積極地導入8吋晶圓的製造,使之降低價格,商機引爆點就有機會發生。

每隔一段時間,筆者便會發表關於第三類半導體(氮化鎵,碳化矽)的看法,畢竟這塊園地是十幾年來筆者長期關注、耕耘及使力的地方。

十多年前在工研院時代,我們只知道第三類半導體,會是個時代及產業的趨勢,並不全然地清楚實際應用的場景及何時會發生。經過這些年頭,產業生態鏈逐漸完整,應用場景也日趨明朗,但是還尚未達到實際真正的引爆點。隨著8吋晶圓的導入,是有機會引起第三類半導體大爆發。

Yole在最近發表的市調報告,整體分離式功率元件(discrete power devices)市場規模在2022年達200億美元,預估在2028年會超越330億美元。這33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矽基功率元件仍佔大宗,但第三類半導體比例會到30%以上。碳化矽與氮化鎵的比例約略是4:1,也就是碳化矽80億,氮化鎵20億。

在市場應用上,幾年前流行一時的氮化鎵60W快充電源轉換器,只是個小眾市場。最近關注的焦點在於電動車的電控及電池充電系統,第三類半導體尤其是碳化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近來火紅的AI算力中心的電源需求,第三類半導體的角色扮演,卻比較少受到關注。

不論是電動車或者AI算力中心,都需要大量的電流來驅動馬達或者是晶片。為了避免過度的電流在傳輸上造成損耗,以及減少導線承載電流的截面積,直流高電壓是個必然的趨勢。電動車已經由直流48V走到400V,甚至於800V的直流高電壓,AI算力中心也勢必跟隨電動車腳步,轉向直流高電壓。

相較於矽基的功率元件(MOSFET、 IGBT),第三類半導體在相關高電壓、大電流及切換頻率的表現上都優於矽基元件。電動車關注的在於高電壓及大電流,AI算力中心還須加上切換頻率,因為在機櫃內空間有限,提高切換頻率可以增加功率密度。

第三類半導體在供應鏈及應用端已逐漸成熟,市場何時會引爆?目前的重點在於價格。

舉一實際的案例,1個功率模組,若使用第三類半導體,其所需的元件數目可以是矽基元件的一半,但是遺憾的是整體的價格卻還是矽基的2倍。所以第三類半導體若能積極地導入8吋晶圓的製造,使得價格上能降低30~50%,引爆點就有機會發生。

氮化鎵已經有公司導入8吋晶圓的製程,至於碳化矽到2025年將有IDM公司如英飛凌(Infineon)、安森美(Onsemi)、Wolfspeed、羅姆(Rohm)、意法半導體(STM)、博世(Bosch)、富士電機(Fuji Electric)等陸續導入8吋晶圓,這些公司也或多或少有8吋氮化鎵晶圓的規劃。即將引爆的契機已快來臨,台灣的產業鏈該如何抓住呢?

第三類半導體技術及8吋晶圓廠對台灣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商業模式。

無可諱言,目前矽基功率元件產品及技術領頭的廠商,都是國際IDM的大廠,因為這是個元件設計與晶圓製造需要密切配合,才能創造出優異產品的產業。然而在台灣,我們是以設計及晶圓代工分業,為主要的訴求,因此我們的功率元件廠商,只能配合晶圓代工廠所提供的標準製程,或做有限度的優化,在量大的市場內作價格上的競爭。

我們商業模式需要做些調整,整合是必要的,但不必然要走到IDM模式。

晶圓代工廠,尤其是能提供第三類半導體8吋晶圓的廠商,可以朝虛擬整合(virtual integration)的方向來規畫。也就是策略性地扶持少數幾家元件設計公司,在製程條件上予以充分的配合,宛如兩者是在同一個屋簷下工作,如此才有機會與國際IDM大廠一搏天下。

要能做到虛擬整合,必定不會是件簡單的事。我們已經失去矽基功率元件市場主導的機會,第三類半導體正準備引爆中,加上台灣優良的8吋晶圓經營的績效,我們是有機會在國際的舞台上發光發熱。

 

曾任中央大學電機系教授及系主任,後擔任工研院電子光電所副所長及所長,2013年起投身產業界,曾擔任漢民科技策略長、漢磊科技總經理及漢磊投資控股公司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