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TERADYNE
ADI

亞洲供應鏈100大(中):獲利結構分析

2022年「亞洲供應鏈100大獲利結構」分析

亞洲供應鏈100大的公司,有96家來自日本、中國、台灣與南韓,而這也是影響亞洲供應鏈的源頭。但這些企業都面對低毛利的問題,只是各國面對的低毛利問題不盡相同,從不同領域的獲利結構,也可以看出各國競爭力的不同,以及修正產業結構的方法與戰略。

獲利總額達到820億美元的日本,共有34家入圍100大供應鏈,對比1.32兆美元的營收,營益率僅有6.2%,而且獲利集中於汽車製造業,在電子產品與半導體的生產規模與獲利上,日本都難以跟台灣、南韓相提並論,一旦汽車進入電動車與自駕車的新紀元時,日本供應鏈面對的改變壓力將會是亞洲各國最高的。

中國廠商雖有37家入圍100大供應鏈,但總營收依然不如日本,獲利率是比日本更低的6%,如果再考量中國政府的諸多獎勵措施,以及本土市場的貢獻,中國廠商的獲利更低於台、日的標準。不過中國廠商平均分布於汽車、科技與消費電子,顯示中國做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企圖心與進展。

台灣入圍的公司,營益率達7.7%,台灣沒有大規模的汽車製造業,主要的獲利來源是半導體,而以量產製造取勝的電子產品製造業,在台灣入榜的14家企業中,營收的貢獻比達到75%,但貢獻獲利的比重不到25%。

由於台灣的電子產品組裝廠,多數仰賴美系品牌大廠的OEM訂單,如果沒有辦法擺脫這樣的結構,也很難期待短期內會有立竿見影的改善成效。唯一可能的機會便是在電動車、未來車領域找到切入點,機會也在東協、南亞各國力圖成為中國之後的下一波生產重鎮,加上電動車可能帶來的商機。

南韓的業者,連續兩年都是11家入圍亞洲100大供應鏈。南韓在汽車、科技產品、半導體領域都有傑出的公司,11家南韓企業的獲利達到560億美元,甚至超過37家中國公司的450億美元,以及台灣14家的430億美元。

南韓半導體與汽車產業的貢獻度相近,而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在手機、通信產品上,依舊是動見觀瞻的世界級大廠,也讓南韓11家大廠的平均獲利率達到7%的水平。

在入圍亞洲供應鏈100大企業中,僅有1家來自印尼,3家來自印度,目前還不是影響亞洲供應鏈的關鍵角色。在印度力圖接棒中國,努力成為下一個生產重鎮的這個階段,印度本土業者因為TATA在汽車業表現不佳而呈現虧損的狀態,而純電子產品製造業中,印度也缺乏可以成為世界級大廠的落地合作夥伴。

如果印度、印尼想擠入亞洲核心的供應鏈,也必須打破傳統框架,採取更有效率的模式才有可能。

要靠傳統承接OEM訂單的汽車、電子、機械產品來提升獲利能力,對亞洲供應鏈而言絕對是個艱難的挑戰。但在電動車、物聯網、軟硬整合的新時代,必須結合國內應用環境的在地的價值不斷的提升中。東協、南亞諸國應該聯合其他亞洲先進的工業國家,在落地的服務上提升軟硬整合與關鍵零件的製造能力,來因應大時代的機會與挑戰。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