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風暴與科技業的諸多挑戰(7):中國如何在半導體產業突圍

黃欽勇
2025-04-10
萬里路-582

相較於晶圓製造業處處受限於設備,以中國本土市場商機為基礎的IC設計業,顯然有更樂觀的目標。根據DIGITIMES估計,2024年中國IC設計業的產值為358億美元,2030年可望達到732億美元,年均可以有兩位數的成長。

從智駕車晶片到EDA設計工具,中國要面面俱到,各個領域都培養出自家的領導廠商。華為的海思系統、寒武紀(Cambricon)負責AI加速器、地平線機器人(Horizontal Robotics)負責ADAS、矽力杰(Silergy)被譽為中國的德州儀器(TI),也各自扮演角色。

但部分知名企業如海思並未上市,因此外界難窺全貌,包括中國的上海韋爾半導體(Willsemi)、格科微(Galaxy Core)在內的IC設計Top 30,大約貢獻整個行業產值的40~50%。

以地平線機器人為主的中國ADAS商機,在2024年已經創造出20億美元的商機,到2030年時便可達50億美元,顯示中國不斷創新的新興領域,正是中國IC設計業成長的溫床。

南韓Rebellion也是這樣的公司,這是家市值15億美元的新公司,也是南韓IC設計業第一家獨角獸企業,很年輕的共同創辦人與技術長吳鎮郁說,他們也會開發軟體的應用環境,目標是「Outperform than NVIDIA」,希望2~3年內有機會挑戰NVIDIA。

多數台灣IC公司想的是Design Service,但相較於台商的保守,Rebellion與許多中國公司顯然更具挑戰頂級殿堂的企圖心。

不含先進封裝事業的話,2024年全球晶圓代工市場是1,200億美元,到2030年可達2,600億美元,晶圓代工業被稱為一個人的武林,除了台積電維持穩定成長之外,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到2024年底時,市佔率已經跌到8%,而中芯國際還維持接近6%的市佔率。

但到2030年時,中國不僅有中芯,還會有華虹與海思的晶圓廠參與角逐,屆時中國的晶圓代工業會有17.5%的全球市佔率。

中國晶圓代工業產值,2024年時為218億美元,估計到2030年時可達454億美元。看似有不錯的成長,但關鍵是台積電的市佔率也將從2024年的65%,提高到2030年的70%。

相較於產業的總營收成長與否,產業界最關切的是中國>=8奈米的先進製程能有多少突破。DIGITIMES估計,屆時>=8奈米的中國先進製程佔比仍不會太高,28/32奈米等級的晶片仍會是中國生產的主力。

除了中芯之外,華虹與華為也會有一定的規模,特別是華為集團旗下可能會有幾家公司,透過整倂等手段擴大規模與影響力,而外來的台積電、聯電在中國的分公司則將慢慢式微。

基於半導體業無可替代的重要性,中國業將以「信創計畫」(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novation;ITAI)突圍:先從國家級計畫著手,慢慢擴及國營企業、民營企業,目的是全面取代外資。

中國中央政府甚至從CPU、OS與Database solutions都全面發展,並指定特定公司負責。中國以2028年為檢視成果的關鍵年,希望屆時能有70%的自給率。

中國微影設備的突圍

傳言華為體系的半導體製造廠將在2025年第3季導入EUV設備,而微影設備使用LPP(Laser produced Plasma)與LDP(Laser-induced Discharge Plasma)兩種技術。

而ASML用的是LPP,現在中國宣稱可以用LDP解決光源問題,在民族主義的驅動下,任何正面訊息都被無限放大,我們必須從負面新聞中尋找正面的價值。

此外,光源技術必須與多家供應商共同連結的系統化作業要很長的時間,我們認為最快也不會早於2028年。許多未經確認的假新聞到處流竄,甚至干擾企業做出正確的判斷。但也因為假新聞,才能顯得經過多重驗證的科技新聞帶來的價值。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
智慧應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