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風暴與科技業的諸多挑戰(8):主權AI

黃欽勇
2025-04-11
產業觀察-583
2024年Top 20 EMS業者淨利率
2024年Top 20 EMS業者淨利率

現在我們看到的Open AI、DeepSeek,都只是早期投資的基礎建設與遊戲規格的制定者,現在的投資是為了在下一個階段掌握整個行業的領導權與主動權,對國家而言,這也牽涉到「主權」的問題。

當AI無所不在時,許多重要的國家都在思考「AI主權」的問題,甚至是「技術主權」的自主性,現在中國也會禁止美國人投資中國的敏感科技或企業,這同時沒有人能忽視資安的重要性。

牌桌上的賭注愈來愈大,台灣人看得見的是台積電動輒一年300億~40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但背後還有量子技術、In-Memory Computing、材料科學、能源融合技術的挑戰。

一位能源專家說,開發新能源固然重要,但在資料中心內,把能源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絕對是一件重大且高難度的工作。現在不僅英國積極投入能源領域,連以核能為主要能源的法國都沒有缺席。

現在已經進入第二階段的軍備競賽,他們無法從軍備競賽中獲利,創投資金也無法投資在這種曠日廢時,且投資金額龐大的項目中。

我們認為金融機構真正的機會在於終端設備,以應用驅動的邊緣運算商機。果真如此,中國極可能在邊緣運算與差異化的事業模式比美系的業者更容易營收獲利。

研華科技的董事長劉克振說:2025年研華只有「Edge Computing」這個關鍵字。我回應邊緣運算應涵蓋電腦、手機等兩種成熟產品,加上智駕車、無人機、人形機器人、智慧眼鏡等新興產品,以及智慧製造為工業電腦帶來的無限商機等三大類。

在個人電腦與智慧手機這兩種成熟產品上,台灣與中國業者是主力,也隱約的在產業中各領風騷。全球智慧型手機的商機約13億~14億支,個人電腦市場一年的商機約2.5億台,兩種產品的經營模式因為經濟規模不同而有不同的樣貌。

NB單一型號的訂單量可能在20萬~30萬台,而手機的訂單可能是上百萬支的規模,前者台灣業者除了有起步較早的優勢之外,訂單大小不同也是台系業者擅長的優勢,因此至今為止台灣的主力大廠,依舊是美國知名品牌倚賴的供應商。

在未來「Made in China for China」的戰略訴求下,台商的NB生產體系會將滿足當地需求的生產現保留在中國,其餘承接美系、台系品牌訂單的生產線慢慢往外移動也會是個必然的趨勢。

對製造大廠而言,NB已不是獲利的主力,而中國業者而言,也是食之無味的商機,短期內這個邊緣運算的商機不能算在中國的帳上。但從iPhone上市後開始逐漸成熟茁壯的智慧型手機與紅色供應鏈,在手機市場上結合製造與市場的優勢,成為今天不可替代的供應鏈。

我們看到全球前100大的EMS製造大廠中,兩岸業者合佔了3分之2,如果更聚焦於前20大EMS廠,台商在規模上雖然領先,但前20大的總數僅有7家,不如中國的9家。台灣的7家業者包括鴻海與電子五哥,而新入榜的是生產伺服器的緯穎,如果沒有人工智慧帶來的商機,台商的領先地位其實岌岌可危。

DIGITIMES估計前20大EMS製造廠的產值是5,859億美元,而中國的9家業者產值1,307億美元,佔比22%,台商7家業者合計3,851億美元,佔比57%看似還有一段距離。

但真正的關鍵是規模龐大,2024年營收高達2,137億美元的鴻海。而且鴻海與電子五哥主要的生產線都在中國,這也是我們定義紅色供應鏈的困難之處。

不可否認,紅色供應鏈帶來中國是世界工廠的美譽,也可以從中國進口的半導體窺知、判讀產業實力,但現在大家最關切的議題是這些大廠搬離中國的速度有多快,影響有多大?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
智慧應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