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風暴與科技業的諸多挑戰(10):中國式的創新

黃欽勇
2025-04-15
產業觀察-585

電動車天生就是實驗AI最佳的場域,AI機器人產業談的是如何從2D進化到3D、4D以及無限延伸的可能,我聽到的不僅僅是技術的極限,更多是事業經營模式的創新。

高瓴投資總裁張磊特別強調「中國不僅僅是技術創新,更是事業模式創新的領導大國」,來自中國的新創業者讓人印象深刻。

新加坡政府每年提撥GDP的1%用於「Funding」新創產業,如果以台灣8,000億美元的GDP總量對比,台灣可以拿出80億美元。注意,他用的詞彙是「Funding」,不是用來辦活動、補貼研究機構的費用。

ChatGPT改變世界,DeepSeek帶來風暴

ChatGPT推出之後,NVIDIA扶搖直上,大家在讚美的同時,也有不少有心人在思考如何取而代之。我又想起Andy Grove說過的話:「如果您是產業領袖,別人會想盡辦法取代您,直到您一無所有」。

中國的DeepSeek開了門,會有更多新創公司走上這條路,甚至看似堅不可摧的半導體製造也很難避免。我們可以預期前沿科技加速發展,更多的機會將來自邊緣運算的商機。機器人的控制會從2D、3D一直走向多元控制的結構,應用驅動是必然,也會給亞洲龐大的人口結構帶來機會。

數位分身(Digital Twin)的概念,一開始被用在AR/VR/MR的消費性的應用上,未來卻很可能直接導入到智慧製造領域。就像量子電腦一樣,這不會是20年後才會兌現的新科技,而是10年之內將會活生生的出現在我們面前。

硬體設備的演化也可能比大家想像的更快,但如何教育使用者,讓這些新科技成為大家熟悉的應用則是個高難度的挑戰。「規模」,甚至是「超大規模」(Hyperscale)才足以掀起市場上的新浪潮,但我們都要面對供應鏈上人為干擾的挑戰。

但以後的終端設備絕對不會是「iPhone Like」的產品,如果這些產品一起點亮時,我們會從太空看到一個高亮度的地球,而從2025年初CES展中展示的智慧眼鏡來看,崛起的大多是中國的廠商。

DeepSeek不僅挑戰了OpenAI,在導入智慧座艙、智駕車應用之後,進一步為中國軟體鬆綁,成為中國人口中的一大勝利。而中國也將自訂標準,例如在智駕車的規範中1,000米以下是低海拔,但中國在科技演化的過程中,會定義出低海拔的相關規範。

而在這些議題上,中國的戰略是「Easy to adopt」,讓大家共享生態系,一旦參與者更多,淘汰更激烈,中國企業獲勝的機率就越大。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
智慧應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