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法令和服務與時俱進 打造最適化長照架構

2017/12/18 - 陳婉潔

長照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老年與慢性病患者,其照護的面向相當廣,且各地區、各類型病患的需求不同,在此狀況下法令與服務模式必須因地、因人置宜,方能打造出最適化架構。

台灣老年人口展整體國民的比例不斷衝高,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台灣2018年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達到14.5%,其中75歲又占有5.9%,2026年兩者的比例則分別會是20.6%與7.9%,就長期趨勢來看,老年人的成長曲線將是陡峭往上攀升,人口結構的老化現象已是全球最快,而為了因應老年化社會的提早到來,台灣在2016年啟動長照2.0政策,台北科技大學電子所特聘教授李仁貴指出,老化的人口結構放大了醫療產業對科技技術的需求,智慧醫療的走向也會越來越明確。

李仁貴指出,台灣推動長照其實已有多年,不過囿於過去的法規,政策與服務一直未能落實,主因在於政策未能跟上民眾需求與科技發展,他以醫師法為例指出,醫師法規定醫病雙方必須「面對面」,醫師才能下醫令、開處方箋,而對於「面對面」的解釋,只限於雙方親身在同一空間,透過網路視訊的會談則不在規範內,今年衛福部則預告將修改遠距醫療的法令,放寬慢性病患、出院追蹤病患、長照機構病患、健保居家醫療照護及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激化計畫,這6類病患將可適用遠距醫療,醫師可隔空看診開藥,預估600萬人可受惠。

李仁貴同意醫界人士所述,遠距醫療上路後,健保給付和通訊規範將成為長照服務能否普及的兩大關鍵,在健保給付方面,若診察費給付金額不高,院方與醫師的遠距醫療誘因將會減少,而健保署目前尚未訂定相關給付標準,因此台灣的長照發展仍有變數。

通訊規範部分,李仁貴引述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的談話指出,第一是必須確認病人身分,第二則是要確保資訊傳遞內容無誤,防止訊息的缺漏,因此雙邊同步、即時上線將會是必要條件,不過遠距醫療的通訊模式種類多元,未來也會依個案審查認定,例如「健保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由於是熟識病患,只要能確認是本人,就不一定需要視訊,若非家醫體系或特殊診察,例如褥瘡患者,要換藥時就必須透過視訊診療。

長照2.0上路將滿一年,但其服務困境仍導致實施不順,日前衛福部決議檢討包括重新定位長照ABC服務模式,讓照顧計畫全權交予A級社區整合服務中心,C級巷弄長照站也更重視延緩失能服務,不過李仁貴指出,長照ABC服務模式過去定位不清,多數規定在實際面窒礙難行,例如遍布社區的C級巷弄長照站,多由社區關懷據點承接,長照2.0要求此站必須提供臨時托顧,但各站的狀況不同,無法全面承接此業務,李仁貴認為,長照服務既廣且細,無論是服務模式或法令制定都不可能一次到位,因此政策上路後,必須定時檢討,整體制度才會逐步趨於完善。


圖說:台北科技大學電子所特聘教授李仁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