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交通部結合科技與人文 加速展現智慧運輸成效

2019/03/26 - DIGITIMES企劃

民眾對交通的期望,始終圍繞「安全」與「效率」,許多人提倡智慧運輸、智慧交通,即是透過資訊能力滿足兩大期望。交通部參事兼科技顧問室主任、管理資訊中心王穆衡指出,其實以往交通管理背後已有科技,但資訊收發僅源自路口簡單的偵測設備,即時反應力確實有待提升。

舉例而言,高速公路ETC電子收費系統裝載率逾95%,以往人們對它的認知偏向付費,但ETC數據意指流動車輛在某個點上的狀態資訊,可從車流上下連動關係,幫助管理單位推估下一個時段可能發生的狀況,從而透過預先的決策,確保未來該時段的車流更順暢。

王穆衡強調,迄至今日,智慧交通不僅止於概念,而是具體行動,行政院已核定實施「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2017~2020年),意在促使交通運輸連結科技應用,目前過了一半期程,已帶動諸多成果。

跳脫交通本位,誘導民眾改變用路習慣

首先因應北宜廊道長期壅塞,不少人提議興建直鐵或公路、擴大「供給」能力,但涉及環保、經費、人力、科技等複雜環節,施行難度高,因此交通部從「需求」著手,引導民眾改變使用道路的態度。交通部將利用數據預估道路何時趨近飽和,據此與民眾溝通,誘使民眾改變路徑或選用其他運具;欲實現此事,背後需有完整配套,俾使民眾備感舒適、方便,才願意做出改變。

為此交通部推出交通行動服務(MaaS)「UMAJI遊買集」,為結合旅遊、通勤運具規劃的預約旅行App,內含行程規劃、旅遊商城、隨行秘書及交通資訊整合等功能,提供使用者「食宿遊購行一站式購足服務」,此做法明顯跳脫傳統交通本位。

其次交通部預期未來無人車勢必進入民眾生活,有助解決高齡社會問題,亦能為台灣產業找到新契機;但考慮台灣不像歐美國家擁有豐富的私家轎車自動化經驗,故選定從中巴切入、與公共運輸結合。經由跨部會合作在法令上取得突破,2019年8月將正式實施無人載具創新實驗發展條例(沙盒法案);除法令前置準備就緒外,台灣有多個團隊正在自主開發自駕中巴,陸續在一些地方運轉。

除「四輪」外,交通部其實更關心「二輪」,只因二輪運具屢屢釀成重大安全事故,平均每年損失2,500人,傷亡族群以16~24歲為主,等於未來核心人口提前折損,問題非常嚴重;對此交通部不僅與工研院、資策會合作,亦與東華、佛光等大學攜手發展智慧機車實驗場域,為機車加裝偵測發報設備,與路側設備溝通互動,預先提醒駕駛人前方風險,初步證實因而減少三成事故。

以人為本,加速提升交通安全與效率

大數據科技的運用,不應侷限人口稠密環境,亦須用於偏鄉。王穆衡說,偏鄉居民以老人、小孩為主,但過去每天僅3、4班公車又不準時,導致若干老人寧可騎乘機車,增加事故機率,故交通部要求公車實際到站時間務必對準站牌公告的時刻表,透過追蹤、後台管理技術,結合對駕駛的輔導,讓準點率從過去四成倍增至八成。

此外交通部積極與NGO合作,結合在地資源(含人、車、人際關係),以預約方式提供孩童上下學接送服務;展望今後亟思透過企業社會責任(CSR)、引入民間企業資源,永續解決偏鄉交通問題。總之不管是北宜、偏鄉交通應用,背後皆需倚靠資料收集,因此交通部將藉助偵測科技強化交通資訊骨幹,另抱持以人為本信念,透過跨部會合作,不斷改善民眾互動,透過新的做法加速實現交通安全與效率。


圖說:交通部參事兼科技顧問室主任王穆衡表示,為期4年的「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已針對北宜廊道交通、偏鄉交通的改善,乃至無人車、智慧機車的實驗場域建立,取得不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