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環變中心站上國際舞台 大數據分析挑戰極限 智慧應用 影音
AIEXPO2024
DForum0522

中研院環變中心站上國際舞台 大數據分析挑戰極限

  • 林佩瑩台北

RCEC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成員。RCEC以TaiESM1與HiRAM參加國際氣候變遷模擬計畫(CMIP6)進行長期氣候模擬與未來氣候推估。中研院
RCEC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成員。RCEC以TaiESM1與HiRAM參加國際氣候變遷模擬計畫(CMIP6)進行長期氣候模擬與未來氣候推估。中研院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2021年8月9日發布「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6)」指出,自1850~1900年以來,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已造成1.07℃的地表升溫。極可能在2040年前跨越1.5℃的升溫警戒線。在區域氣候變化上,北半球高緯度區的暖化速度是全球平均值的2至4倍,而東亞地區恐將遭遇季風降雨遽增的衝擊。

在AR6報告中,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RCEC)也貢獻一份心力,成為台灣對全球氣候變遷研究的驕傲。

全球高空間解析(25公里)大氣模式(HiRAM)長期氣候模擬中模擬到的熱帶對流、颱風與鋒面。中研院

全球高空間解析(25公里)大氣模式(HiRAM)長期氣候模擬中模擬到的熱帶對流、颱風與鋒面。中研院

作為國內有能力發展全球氣候模式,進行長期氣候變遷模擬的團隊領導者,RCEC特聘研究員許晃雄指出,人為因素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未來只會更加嚴重,RCEC因此引進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社群地球系統模式(CESM1)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地球流體動力實驗室的高解析大氣模式(HiRAM),並與國內各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建立模式開發平台,改善物理模組,使之成為國內可自行研發改進的社群氣候模式。

許晃雄表示,因為氣候模擬需模擬數百年的狀況,加上其他國家研究單位所建立的資料,及高解析度的大氣系統模式資料,都需使用大量運算資源。但也因為資料量夠大,RCEC才能進入國際研究平台。

龐大的資料量,卻也造成研究上的困擾。假設執行過去或未來30年全球大氣模式的模擬,連續3個月,將產生70TB的資料量。許晃雄表示這種等級的運算資源不管是機房環境、管理及維修,都不可能由RCEC自行建立,因此亟需國研院國網中心所提供的運算資源協助。

全球氣候變遷  台灣研究貢獻心力

在國網中心的高速運算大型主機台灣杉一號與高速檔案系統(HFS)的支持下,RCEC讓台灣成為少數具有模擬與推估長期氣候變遷的國家之一。「有強大的計算資源作為後盾,研究視野會變得更開闊,也才更有動力去研究長期性的全球問題。」許晃雄說:「我們這一次參加國外的大型氣候變遷研究,產生的資料量就高達2~3PB。」

氣候模擬產生的資料必須不斷的傳輸回中研院分析,否則會塞爆儲存空間,但資料傳輸速度成為主要的挑戰。許晃雄表示,如果國網中心的運算環境未來也能進行分析,將會更加便利,這也代表大數據的儲存、傳輸及分析,會是下一階段被關注的焦點。

由於現今的氣候模式仍存在不確定性,因此模擬時往往要使用數種模式同時做模擬,所產生的結果很可能不一致,加上以25與50公里的高空間解析度,進行現今與未來氣候的長期模擬,推估在溫室氣體大幅增加的21世紀中末,全球天氣的變遷,所需運算資源十分龐大,許晃雄表示,好在有國網中心的台灣杉超級電腦,讓模擬時間大幅減少。未來也期待國網中心的算力、儲存空間、傳輸速度,對應服務等都能持續提升。

RCEC目前在國網中心的運算儲存平台已累積許多經驗,目前也已與「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建置計畫(TCCIP)」密切合作,讓更多單位參與台灣特定氣候需求的研究。

「台灣的氣候服務及相關產業很需要開放資料,如何更方便取得資料將是關鍵。」許晃雄說:「如果能將原本的小規模運算或缺乏資源無法進行的大規模運算,轉移到國網中心的計算儲存平台上,可節省電腦資源重複投資的浪費,也能解決計算資源缺乏與不足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