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UN福國利民、共創多贏的太陽能電廠解決方案 智慧應用 影音
Wolfspeed
台灣3D互動影像顯示產業協會

BIG SUN福國利民、共創多贏的太陽能電廠解決方案

架高型iPVTracker一地多用示意圖。
架高型iPVTracker一地多用示意圖。

海峽兩岸的政府都對太陽光電的發展設定非常積極的目標,大陸喊出2020年250GW的裝設目標,而台灣目標則設定2025年裝置容量要達成20GW,二者其成功的關鍵除了資金挹注之外,兩個不可或缺的致勝之道,就是有效的土地利用與足夠併網電力饋線的基礎設施。

由於電力饋線因素,使得偏遠荒地的選擇變得緩不濟急,以地狹人稠的台灣為例,除了公有建築體上太陽能板的安裝與發電推廣之外,台灣南部日曬充足,先天上就是太陽能電廠的理想地點,但是往往與耕地面積和水產養殖區域相重疊。

問題也因此而起,台灣20GW目標中規劃的17GW屬於平地裝設,這需要2.5萬公頃的土地,一旦太陽能租用了土地,多半也排擠了農漁業發展的未來用地,甚至現有地主為了租地給太陽能業者而放棄租給農、漁民時,生計之爭造成雙方與政府皆輸的窘境,就難怪地方的農、漁業者的反彈與抗爭。目前當務之急是發展一個互利共生多贏的解決方案。

這次採訪BIG SUN太陽光電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家慶先生,就探觸這個敏感的議題,太陽光電成立於2006年,以太陽能電池起家,12年的發展過程中,累積在太陽能電池、模組與太陽能追日系統等領域,獲得多項專利。

尤其在iPV Tracker雙軸追日系統與iPVita智慧監控管理平台,於電廠解決方案上,深受業界所推崇,為了解決各地推廣太陽能電廠與用地使用的難題,在深入了解用地的難題之後,羅家慶乘勝追擊,積極開拓太陽能應用解決方案。

「漁光共生」的計畫豎立業界新標竿

羅家慶的方案在於創造一地兩用甚至多用的辦法,才是解決問題的殺手鐧,羅家慶舉「漁光共生」的計畫為例,iPV Tracker太陽能系統以跨距大於9M的水泥基樁及部署鋼樑在養殖池內,首先考慮養殖業者需要的舢舨得以往返轉圜的間距,讓每日的運作不會受此影響。

另外在鋼樑上設計漁飼料餵食投放系統,讓養殖池的餵食比例得以均勻分布,加上配屬額外的物聯網感測器,用以監測水質與其他關鍵的環境參數,並整合到iPVita的雲端管理平台,讓漁民可以用智慧型手機控制養殖池的活動,大量節省人力的負擔,甚至有助於智慧農漁業的未來應用。

目前,一地多用新概念在雲林縣進行農業合作種植的太陽能廠得到證實,將荒地變良田,能有半日照實質產出的成績,讓當地農作及輔導業者欣喜不已,部分聞風而來的參訪了解下,甚至趨之若鶩,紛紛來電洽詢農光結合或漁光共生的進一步合作契機。

呼籲政府放寬免除雜項執造的高度獎勵申請  增加魚電成功的勝算

羅家慶進一步指出,這個幫助產量提升與成功的原因在於太陽能廠系統的設置高度,因為養殖池需要太陽光均勻照射,高度是關鍵,目前法規規定的太陽能板40%遮蔽率,挑高4.5公尺的高度,容易讓投資者以最省事的方案直接於高度內架設太陽能設施,建置下來就是下方高度及空間不足的局面,搶地之爭就此展開。

為了讓這個解決方案有更大的效益,羅家慶呼籲政府將獎勵免除雜項執造的申請,加以大幅度簡化,更希望申請免除使用執照的高度,提高一倍到達9公尺,保留下方原農漁耕作的空間,更加持遮蔽遮蔭、智慧管理及提高超過100%產值的效益。

滿足養殖池需要之外,部分高經濟價值作物如可可樹(巧克力原料),也可以在太陽能板下種植,應用的範疇更快速的擴充。並方便大型的農耕機具可以入住,創造有利的農業營運的空間與環境,讓太陽能電廠與農場的整合,發揮更淋漓盡致的效益,一起創造地主、農漁民、太陽能業者與政府的四贏政策。


議題精選-2018智慧顯示與光電週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