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推動智慧電網 軟硬體兼顧才有未來 智慧應用 影音
Mouser
ST Microsite

台灣推動智慧電網 軟硬體兼顧才有未來

智慧電網要成功,有賴資料庫應用處理相關資訊。
智慧電網要成功,有賴資料庫應用處理相關資訊。

隨著智慧電網的趨勢席捲全球,對ICT產業已構成全面性的影響下,台灣自然也不可能落於人後,尤其行政院於2008年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後,為了完成提高能源效率、發展潔淨能源、以及確保能源供應穩定等3大目標,如何藉由智慧電網,提高電力使用效能及電網再生能源容忍度,並同時帶動台灣電力相關產業,也成為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

高低壓AMI市場各擅勝場

在經濟部能源局及台電的推動下,斥資新台幣360億元的「智慧電表基礎建設(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AMI),已在2010年6月正式啟動,能源局也自2010年9 月起,陸續於台北及新竹地區換裝300 戶家庭智慧型電表,作為低壓AMI佈建計畫的示範系統,用戶每天的用電資訊都會自動回傳至控制中心,用戶也可隨時上網查詢自身用電資訊,以管理電源使用方式。

目前有意投入AMI的業者,包括正文、中磊、訊舟、大同、士林電機、中興電工等。據大同新能源事業部總處長林常平表示,AMI市場最大的特性,在於設備必須承受長達20年的使用期,不同於消費性電子產品只需要短暫幾年的要求,因此產品技術必須相當穩定且精確。

目前AMI的市場可依應用區分成高壓和低壓AMI。高壓AMI可達10,000~20,000伏特,主要應用於高用電戶如工廠、賣場。由於高壓AMI總用戶數僅達2.3萬戶,但用電比重卻高達58%,更換效益極高,已是台電優先推廣的項目,目前已有包括台鐵、高鐵、中鋼等600家業者改裝完畢,預計在2012年以前將挹注新台幣16.9億元,完成所有的高壓AMI建置工作。

低壓AMI則為一般家庭用戶常見的220或380伏特,由於用戶適量龐大,建置腳步略慢,台電目前是計畫先建立電表功能測試平台及技術驗證,並將在2年內完成1萬戶的安裝,並進行技術驗證及測試。如果順利,將於2013年進入基本布建時期,屆時,市場對智能電表的需求量,則將擴增至100萬戶以上。

因此,台灣低壓AMI電表市場,可能要等到2016年,配合台電新費率等措施實施後,才可望有顯著的成長,預計該年用戶可達500萬。

除了硬體研發 軟體管理應用也很重要

eMeter全球聯盟暨合作夥伴副總裁Lisa Caswell指出,科技技術、相關法規、對於強調綠能的環境以及各地的合作夥伴,都會影響智慧電網的推廣,但唯有能安全並具擴充性的保存,由智慧電表收集而來的資訊,才能持續開發高效能的應用。因此,除了硬體產品的開發,前端的智慧電表與後端資料庫的整合,也是不可輕忽,才能達成完整智慧電網架構的實踐。

尤其在全球都將智慧電網視為今後能源基礎建設重要關鍵的情況下,預計2012~2016年間,全球將新安置超過4.75億個智能電表,台灣智能電表業者,顯然不能只注意硬體研發,而要注意軟體應用及管理。如目前由工研院所主導的智能電表系統技術研究計畫,已預計在2011年底前完成第二階段的規劃,除了安裝更多的智能電表外,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協助相關人員擁有啟動客製化模組的能力,讓台灣相關產業有機會採取完整解決方案的型態,將系統銷往其他地區。

除了節能減碳的趨勢外,隨著通訊、網路、控制等技術蓬勃發展,提高人們對家庭實現生活現代化、舒適化及安全化的要求,為了落實智慧居家概念所提供的便利、舒適、娛樂性,集結通信、自動、控制及安全的整合技術,重要性將更為提升,而其中扮演節能省電、能源有效運用的智慧電表及智慧電網,未來也將成為智慧居家市場推動的要角,也讓智慧電網市場從工業到家用,有著無限寬廣的發展空間。

政府的執行態度是成功關鍵

智慧電網一旦成形,在即時反應發電成本的考量下,除了可望發揮降低能源消耗的應用外,也因為成本及費率的透明化,許多不合理的電費結構,也可望有所改善,目前由納稅人繳稅來補貼台電公司虧損的不合理狀況,也可能因此迅速終結。

但台灣雖具備發展智慧電網系統的資通訊技術,也有足夠的能力能夠自主開發智慧電表模組,但對下游產業的用電端管理服務系統領域,不管是安全性或可靠性,其實都還不是很熟悉,未來的資訊技術應從整體性及全面性來規劃,如從用戶端到用電資料,以及至蒐集站的傳輸技術,由於目前尚未有統一標準,要設計或製造出符合國家標章的系統服務,並不容易,智慧電網系統未來必須針對傳輸系統制定出統一標準的制式規章,才能對台灣發展智慧電網市場,產生足夠的助力。

但也有業者指出,由於台電公司屬經濟部國營事業,也是智慧電網的主要執行單位,以台灣目前的政治生態,一旦執行碰到困難,無論原因是規劃不佳、法令不完備,或是執行疏失,所有責任不只是台電公司要概括承受,連帶會影響政府整體形象,勢必會造成執行上的嚴重顧慮,執行時是否會綁手綁腳、瞻前顧後,恐怕才是台灣智慧電網推動最大的阻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