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捷資訊深耕智慧加值服務 助攻企業數位轉型 智慧應用 影音
E-Mobility
ST Microsite

東捷資訊深耕智慧加值服務 助攻企業數位轉型

  • 鄭斐文台北

中美貿易戰火延燒、英國脫歐等變數,使2019年全球經濟充滿跌宕起伏的氛圍,多數人皆不敢樂觀以對。東捷資訊展望2019年確實有重重挑戰,但仍蘊藏諸多轉機,該公司將以謹慎態度尋求高成長機會,藉由高價值的加值服務,幫助企業用戶有效解決眼前難題、以及下一步的新問題。

創始於1999年的東捷資訊服務,預計在2019年掛牌上櫃,堪稱成立20年以來的重大里程碑。影響所及,東捷資訊服務必須比從前更積極拓展業務,迫使東捷在商機經營的選擇上產生了限制,所以東捷選定更具價值的加值服務來切入,以此做為業務主軸。

加強布局新市場 打造成長引擎

談及有價值的加值服務,有幾個先決條件,首先它必須是服務,而非單純產品販售,如此才能往上疊加加值元素,有創新的意涵在內;這也是為什麼東捷從2018年以來始終著墨「智慧」二字,期望在現有服務體系上增添Smart、AI新模式,且一路延續到2019年都把「智慧」列為業務發展的主旋律,期許締造更豐碩的商業化成果。

值得一提的,綜觀過往東捷資訊服務的營收結構,八成以上來自製造業,但在2019年將針對商業服務、零售業等新市場加強經營,畢竟想在同一座池塘內釣更多魚,的確很辛苦。

但不可諱言,力拚智慧加值服務的東捷,仍會將製造業列為重要目標市場,所以「智慧製造」是東捷資訊服務倚重的主要題材之一;欲於智慧製造題材上挑選正確題目,並非容易之事。一直以來企業引進IT服務的動機,皆為了獲利,總之任何解決方案不管基於傳統製造或智慧製造,唯有符合獲利原則,企業主才願意買單;但到了今天,企業不僅追求成本撙節、營收成長,也開始著重數位轉型,使得訂定題目的難度更高。

藉助雲端AI工具 發展自有AI設計平台

只要涉及數位轉型、商業模式變革,題目肯定不單純,無法套用既有的「解藥」(意指現已提供的系統或服務),還須一併搭配流程改造,才能形成正確有效的解方;對東捷而言,這般模式與過去截然不同,意謂從前基於製造業淬煉10餘年、20餘年的IT服務火候,今後未必管用,所以東捷資訊服務自身亦須有所轉變。

舉個明顯例子,以往製造業承接大量生產的訂單,前端需求已被框住,後續再實施先進規劃與排程(APS)、有限產能的供應鏈規劃,就容易展現成效;反觀現在少量多樣生產模式蔚為大宗,交期變短、品項變多,前端需求變化多端,難以形成明確限制條件,便不適合繼續施展供應鏈管理(SCM)的老套路,必須先做好產銷協調,後面才有改善空間。

另一個嚴峻課題是,多數製造業者既追求彈性、又追求自動化,殊不知這是極艱深的習題,只因彈性、自動化彼此衝突,自動化多以固化、標準化為前提,這些基本內涵都與「彈性」南轅北轍;為了在天平兩端間營造最佳平衡,東捷力推「智慧型自動化」,要在不同解決方案中融入預測、判斷(決策)、模擬等三大要素,舉凡製造執行系統(MES)或SCM等等皆是如此,它們背後都有分析機制,可藉由AI、智慧學習等技術,根據上述三項要素前提來萃取必要養分,協助業主更有效率經營公司。

此外從前製造業借重數據、圖形來做管理,未來則進入視覺化新局面,透過眼見為憑來貼近事實真相,此不管用於製程管理、製程瓶頸優化、設備監控、廠房場域智慧化甚或產品銷售等等,都可望創造極大功效,因此東捷資訊服務高度關注數位雙胞胎(Digital Twin)、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等技術趨勢,也著手引進智慧眼鏡產品,幫助客戶提升設備巡檢、倉儲管理、貨物盤點效率。

無庸置疑,東捷資訊服務為了實現智慧型自動化,必須藉助一些重要基礎方案,首先將廣泛接觸各大雲端AI平台,利用微服務來啟用已架構好的AI工具,逐步搭建自己的AI設計平台;其次將引進已商業化的AI方案,譬如Chatbot。

安裝感測器是為了收集資料,不等於智慧製造,必須利用收集到資料、加上外在環境條件的結構化或非結構資料,分析整理出對作業流程管理有所助益的決策,才有實質意義;因此東元母集團持續投資AI人才,並已選定譬如預測性報價等幾個深具意義的題目,透過深度學習演算法不斷試煉,期盼在集團內累積更多場域實證成果,轉化為對外銷售助力,讓客戶更有信心。

積極引進人才 奠定穩中求勝基礎

另一方面,為因應IT服務內涵的轉變,東捷積極跳脫過去「Software House客製化」窠臼,不再主打速度較慢、調整彈性較低的Coding模式,期許未來凡是不牽涉帳目或大量數學運算的應用程式,都儘量利用應用平台拖拉而成,Coding充其量僅是為了加值與完善的動作,不再是主角;像是近期協助集團開發完成的詢報價系統,便是巧妙運用BPM(業務流程管理)、EPM(企業流程管理)等工具開發而成,此番進化,可望讓東捷資訊服務在於維護業務的戰力激增。

東捷資訊服務在謹慎中尋求商機,趁此時刻強化整合性人才、新科技人才的人力資源布局,以期航向對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