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技發展策略規劃-智慧製造篇】勾勒智慧製造科研創新之願景藍圖 智慧應用 影音
Wolfspeed
litepoint

【全國科技發展策略規劃-智慧製造篇】勾勒智慧製造科研創新之願景藍圖

與談人:望準科技處長蘇憲奇(左2)、翔威國際總經理游俊樺(左3)、中方科技總經理邱培其(左4)、智炬科技總經理歐俋伶(左5)、益張實業總經理邱明鶴(左6)、DIGITIMES副總經理黃逸平(左7)、原見精機董事長蘇瑞堯(右7)、東海大學副校長王立志(右6)、傑騰智能執行長徐紹鐘(右5)、科技部前瞻司科長鄒旻槐(右4)、台中精機總工程師陳燦輝(右3)、久允工業總經理趙敏光(右2)、東台精機總經理室經理蘇金發(右1)
與談人:望準科技處長蘇憲奇(左2)、翔威國際總經理游俊樺(左3)、中方科技總經理邱培其(左4)、智炬科技總經理歐俋伶(左5)、益張實業總經理邱明鶴(左6)、DIGITIMES副總經理黃逸平(左7)、原見精機董事長蘇瑞堯(右7)、東海大學副校長王立志(右6)、傑騰智能執行長徐紹鐘(右5)、科技部前瞻司科長鄒旻槐(右4)、台中精機總工程師陳燦輝(右3)、久允工業總經理趙敏光(右2)、東台精機總經理室經理蘇金發(右1)

「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舉世各國積極投入創新研發,找尋國家未來發展方向,以協助產業轉型升級、維繫經濟發展動能。台灣在全球供應鏈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製造業更有領先全球的技術優勢,然而面對全球激烈競爭和多變國際情勢,產業如何全面升級為智慧製造,將是台灣持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四年一度的全國科技會議即將在2020年舉行,屆時將訂定未來四年科技政策發展方向,連帶牽動科技預算分配,重要性不言可喻;科技部根據不同重要主題,籌劃多場次意見徵集座談會,以徵詢民間意見。日前在台中舉行「智慧製造之科研創新與產業躍升」意見徵集會議,廣邀產業、學界人士參與,來賓包括久允工業總經理趙敏光、台中精機總工程師陳燦輝、東台精機總經理室經理蘇金發、益張實業總經理邱明鶴、翔威國際總經理游俊樺、智炬科技總經理歐俋伶、中方科技總經理邱培其、原見精機董事長蘇瑞堯、傑騰智能執行長徐紹鐘、望準科技處長蘇憲奇,以及東海大學副校長王立志。

「智慧製造之科研創新與產業躍升」邀請產業、學界人士參與,勾勒智慧製造科研創新之願景藍圖。

「智慧製造之科研創新與產業躍升」邀請產業、學界人士參與,勾勒智慧製造科研創新之願景藍圖。

設置IRL分級制度,確保供需媒合門當戶對

此次會議涵蓋五個座談議題,其中第一個議題,係以「著眼至2030年,我國在智慧製造領域若欲確保國際競爭力」為前提,請與會者針對政府的產業發展策略與政策推動重點提出建議;在各界激盪下,產生了一些頗有亮點的建言。

做為在座唯一學界代表的王立志,提出了讓大家深有共鳴的「IRL」(Intelligent Recognizing Level)構思。他指出,從自動化進入數位化,必須收集眾多資料,但這些資料究竟如何分析運用,箇中不僅牽涉到多種專業資訊,而且也牽涉到企業自身的能力,例如有的正要導入MES、有的則推進到MES+或APS層次,能力不同,需要的協助就不同;建議政府成立IRL機制,把需求端(企業用戶)、供給端(SI系統整合商)通通納入,兩邊都按照產業別、能力高低做分級,如此未來彼此進行媒合時,才會「門當戶對」,讓大家都更容易找到適當的合作夥伴。

此外,邱明鶴提出的供需端媒合平台構想,也頗能切中產業界痛點。他表示益張實業介於中型到大型規模,在爭取政府補助上較困難,而且對中型機械業者來說,一旦導入智慧化設備,首要之務便是考量新設備的折舊問題、教育訓練問題、與既有設備相容運作問題,如何順利吸收這些成本並轉化為競爭力,有一定難度,所以很難從工業2.0階段快步躍進到4.0。

邱明鶴接著說,因此益張實業先將工業3.5列定為努力目標,但實踐過程中,仍足足耗費 5 年時間、投入大量預算,也僅換來有限成效。主因之一,在於該公司需要面對多元的客戶、多元的設備、多元的系統整合需求,太多語言需要介接,以致溝通效率不易提升;他建議政府帶頭整合機械產業的需求端、供給端,透過單一平台橋接各種語言,使大家都在相同規格下運作,以減少溝通成本、快速推升競爭力。

陳燦輝提出,科專計畫不應該是通過委員審查就結案,而必須繼續發展下去、產生真正的實績,況且審查委員會中亦應增加業界代表,更貼近實務面。游俊樺建議政府應協助中小企業建立IT幕僚,做為內外部溝通橋樑,消弭自動化或智慧化專案推動過程的語言障礙。蘇金發建議政府先從工業 2.5~3.0 等當前需求度較高的工具機先行推動,等到實現自動化目標後,再逐步邁向工業 4.0 智慧化製造願景。

整合國家資源,打造簡易上手的基本檢驗模組

政府在推動智慧製造之科研創新時,應將有限資源投注於哪些重點項目。綜觀所有意見,趙敏光提出的「基本檢驗模組」概念引發了最多的討論,在現今中小型機械設備製造商,平時花費許多時間與資源去篩選不良品,所以建議政府整合國家資源,透過「AOI+IA」模式創造出簡單入手的基本檢驗模組,先幫業者加速定位出不良品、實現「治標」目標,進而讓業者有餘力進一步解決「治本」問題(增加良率)。

儘管趙敏光的提議,確實契合多數業者的實際需求,但有若干與會者反映此事的困難點。邱培其指出,他所服務的中方科技,目前最重要的產品即是 AOI光學檢測,但遭遇最大難題在於不同的產品、產業、製程階段的「不良品」定義不同,欲打造通用的檢驗模組,以該公司的經驗來看是「無解」。

另一方面,徐紹鐘則認為政府以往在推動政策時,鮮少從資料應用、建立資料標準等角度去思考,實有修正必要,因為資料的串連性、可追溯性,未來將是提升製造品質的核心關鍵;此外建議政府協助業者建立資安機制,並設法讓更多工程師利用資料嘗試發想不同的應用創意。

歐俋伶建議政府應致力整合生態系,且避免將資源大量挹注於高科技產業,不妨拿出適當的資源,針對中部傳統業者、尤其是根留台灣的行業(例如手工具、水五金、扣件等等),給予更多補助。

結合良性淘汰機制,帶動前瞻研發成效

再者針對台灣智慧製造的科研創新機制,點出亟待改善之處。蘇憲奇談到望準科技為導入 AOI 耗時 5 年,只因 SI 不願提供客製化導入協助,於是被迫自行開發,中間走了很多冤枉路;可以預見今後走向 AI、乃至追求生產品質提升的階段,又將面臨找不到廠商協助的窘境,很需要政府、學界、法人協助突破。

蘇瑞堯根據過往任職於工研院的經驗指出,工研院預算來源為經濟部,經濟部的目標在於扶植既有產業,並不要求從事前瞻創新技術的研發,與科技部的業務目標不同。他主張政府應配置不同比例的資源於學術機構、研究法人、新創團隊上,並建立健康的淘汰機制,鼓勵良性的資源競爭,再搭配跨部會的溝通、形成共識,方能帶動更好的前瞻研發成效。

蘇金發說,來自需求端的製造業客戶,視生產資訊為機密。所以當他們採用東台的機器出現困難,都要求東台親赴現場去協助改善,避免資料外流;因應現在各方提倡的設備預診,他坦言東台必須結合工廠的產線、加工資訊,否則發展不出符合需求端的智慧工具機。建議政府趁著推廣專案或平台的機會,出面拉進產業客戶、使之願意提供相關資料,讓工具機業者獲得足夠的設計能量,產出真正能解決需求端問題的設備產品。

政府應積極補助企業投資新技術新設備,帶動產業升級

接著請與會者獻策,使政府知道如何借助智慧製造化解高齡少子化僵局,另懂得運用諸如場域試煉、需求創造等做法,型塑更好的內需市場。

邱明鶴認為,政府與其扮演協助者的角色,不如改採強國思維,搖身變成強勢的推動者,強制要求製造業者採購新設備時,一定選用智慧化設備,此舉有助於政府展現更強力道,有效解決規格、協定上的分歧,順勢定義一些標準,確實帶動出產業升級需求。

徐紹鐘說,傑騰智能有部分客戶來自新加坡,發現當地政府對新創團隊的協助力道甚強,補助金額比台灣大,甚至做到強勢主導、坐莊媒合,積極把新創方案推給市場用戶;另值得一提,新創團隊只須確保研發中心設在新加坡,之後就算拓展海外業務據點,政府也會補助。

我國政府可見賢思齊,嘗試找出各產業領域中小企業所能承擔的資源限制,一旦中小企業因投資新技術或新設備而超出限制,政府就適時給予補貼,協助中小企業突破限制,加速前瞻技術開發的進程。

憑藉共通性 AI 環境,一併滿足產學界人才培育需求

最後由與會者剖析智慧製造人才面的難題,並提出改善建議;其中以王立志副校長的建言,創造最大的迴響。王立志表示東海大學近年來在全校推動「AI+」,並劃分不同層級;Level 0 係指整體環境的建立,使全校使用者皆可共同享用 AI 開發資源,Level 1 側重邏輯思維的培訓,使用者僅需利用圖像化開發流程,便可自動轉換為 Python 或 Java程式碼,到了 Level 2 即需結合領域知識,催生不同的應用。

他強調 AI 的重點不在技術,而是在領域知識,幾十年經驗誰也取代不了,就只差 AI 支持;未來就看是否由公協會出面整合產業與學校,使得有志發展智慧應用的企業,有機會使用學校建立的 AI 開發環境,加快發展時程,更重要的企業內部不論研發、生產、品管、採購…等等各類職能人士,全都很適合善用學校的共通平台資源,增廣各自的 AI 思維。

趙敏光則認為,在製造業界任職的員工,時間相對有限,不太適合參與特定的學位制課程,而需要接受類似諮詢、師徒制傳承的模式,由學校的老師指點迷津,一邊做、一邊學習,所以建議大專院校能提供這般產學服務。

蘇瑞堯透露自己是學控制工程出身,而控制工程講究系統性思維,他建議政府在基礎教育階段即應引進系統觀點,如此再配合跨領域的訓練,便可產出產業界所需數位化人才。游俊樺也呼應這個論點,主張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要建立跨領域的思維,而非一味限制在自我的學習領域。
全程參與並聆聽整個座談會的科技部前瞻司科長鄒旻槐,針對與會者踴躍提出建言表達謝意,並表示今後科技部將更加著重 T 字形人才培育,另在推廣諸如產學聯盟等專案時,也會把重點放在如何有效落地,而非一直開出新的政策;與此同時,他也期待借助產官學各界的串連合作,做好產業基礎建設建設,並承諾將各個與會者提出的建言,納進 2020 年全國科技發展策略規劃之中。(賴威麟/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