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可供台灣企業借鏡學習 智慧應用 影音
Vicor
ST Microsite

他山之石 可供台灣企業借鏡學習

  • DIGITIMES企劃

瑞典SKF原為傳統球承製造商,藉由大量生產設備感測記錄的蒐集與分析,因而建立系統建議與預警等服務能量,順勢徹底轉型成為服務供應商。來源:SKF
瑞典SKF原為傳統球承製造商,藉由大量生產設備感測記錄的蒐集與分析,因而建立系統建議與預警等服務能量,順勢徹底轉型成為服務供應商。來源:SKF

探究各路英雄好漢,之所以對巨量資料興緻勃勃,乃在於透過相關分析技術,足以讓企業藉此培養差異化競爭力,繼而在商業世界中嶄露頭角。

難免有人質疑,巨量資料分析,真的這麼神?有些企業經年累月下來,早已對資料倉儲、OLAP、Reporting、資料探勘等BI系統投入甚深,應用情況也愈趨成熟,單憑這些能量,還不足以獲致成功?非得針對巨量資料另起爐灶不可?

紐約證券交易所運用巨量資料分析與雲端運算技術,打造全球資金市場首見的社群雲服務平台,造就營收翻倍成長的榮景。來源:紐約證交所

紐約證券交易所運用巨量資料分析與雲端運算技術,打造全球資金市場首見的社群雲服務平台,造就營收翻倍成長的榮景。來源:紐約證交所

事實上,乍聽之下,上述的質疑相當合情合理,但他們忽略了一個最根本的關鍵,因為企業過去所推動的BI應用,皆奠基於結構式資料之上,透過這些資料,充其量僅能知悉「客戶曾經做過什麼」,而不知道「客戶為什麼要這麼做」,然而借助巨量資料模型與分析技術,企業不僅可以探知後項問題的解答,還可針對其他客戶一併分析,理解「其他客戶為何不這麼做」,甚至進一步挖掘「既然不這麼做,那麼他們的需求與想法是什麼」。

當企業運用巨量資料瞭解這一堆問題的解答,其結果就是「看清客戶的全貌」,一旦看穿了這個全貌,即能如魚得水地為客戶做有效且細緻的市場區隔,從而施展正中紅心的行銷策略,一方面得以不再漫天灑網、浪費子彈,二方面又可一擊中的,如願提高商品成交機率,一來一往之間,發展結果真的天差地遠。

當然,聽了這麼多,企業即使點頭稱是,但心中疑惑可能還未完全消散,因為上述種種美好憧憬,怎知不是供應商為了賣產品,所編造杜撰的故事情境?現實世界中,真的有其他企業因為善用巨量資料而獲益匪淺?

自然是有的,而且還不少,只不過都發生在海外,特別是北美地區。然而成功案例不論發生在歐美或亞洲,畢竟他山之石,都可供作借鏡與學習典範,依然值得企業加以參考。

發現新財路 SKF徹底大轉彎
2012年底由經濟部技術主辦的「前進2013智慧產業 x Big Data國際高峰暨新秀論壇」,邀請政務委員張善政蒞臨演說,而他在演說過程中,也向聽眾分享一個有關巨量資料創新商業模式的個案。

位於瑞典的SKF公司,是一家老牌的球承製造商,原本經營情況尚稱平穩,然隨著東南亞、大陸等同業紛紛崛起,導致搶單競爭情況加劇,且肇因於北歐地區人工薪資高於亞洲甚多,使SKF營運成本居高不下,因而讓價格競爭力轉趨疲弱,終至造成訂單流失,營運績效下滑。

為了扭轉劣勢,SKF初步的想法是,趕緊著手精進製程及產品品質,期望藉此填補其他方面的負面因素;於是該公司在製造設備上裝載了大量感測器,藉此蒐集有關震動、噪音等數據,此後意外發現,其實在設備即將面臨故障前夕,總是會出現一些共通癥兆,並非突如其來。

SKF「如獲至寶」,為此研發出一套可以預測系統可靠度的模型,然後再經由持續不斷累積的經驗予以修正加值,最終將此模型進化為一套智慧管理的解決方案。

由於球承製造商面臨的難題,基本上大同小異,SKF遇得到,競爭對手也一樣遇得到,遂激發SKF一個饒富創新的想法,何不運用這套解決方案提供服務,協助同業解決生產設備的可靠度問題,據此增闢新的收入來源?結果東南亞、大陸等地的競爭對手,對此服務可說反應熱絡,使SKF承接因而大量訂單,最後索性結束原本備極艱辛的產品製造業務,徹底轉型成為高值化服務的供應商,向原來的同業提供製造最佳化建議及預警服務。

為何SKF肯放棄多年基業,大膽轉型為服務供應商?原因無他,即是基於利潤考量。因為其所推出的服務,純粹是透過網路來提供,不管客戶遠在天邊、近在海角,SKF完全無須指派人員駐廠服務,更不需要在客戶生產基地所在位置設立服務據點,所以成本負擔不大、利潤空間卻十分可觀,也因而樹立了難能可貴的「製造業智慧化」典範。

其實,SKF的轉型過程絕非一蹴可幾,有著一些必經的歷程,首先是抽象知識的「具體化」與「流程化」,意即把原本存在於老師傅腦袋的智慧,一一提煉出來,逐步轉化為系統化知識;其次,建立了服務能量還不夠,該公司接著積極擬定營運模式,最終決定捨棄到府駐點的服務型態,而是藉由資訊系統的程序化與自動化助力,經由網路將服務複製到每一位用戶。

回顧SKF這段智慧化轉型之路,前前後後足足琢磨20年之久;反觀台灣製造業,現今處在一個更趨成熟發達的資訊應用環境,不僅巨量資料分析技術更見強大,且還可借助雲端運算、行動化等趨勢浪潮,更有效率地傳遞其智慧化服務,因此只要有好的創意、好的商業模式,轉型歷程何需20年?可望利用3~5年、2~3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能水到渠成、歡喜收割。

各行各業 都可望因巨量資料而受惠
除了前述的製造業轉型之例,其實不管是娛樂、金融乃至於公用事業,都不乏運用巨量資料分析而創造利基的參考案例。

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NYSE)立基於巨量資料分析與雲端運算技術,歷時18個月打造了全球資金市場首見的社群雲平台,成功將全球資金市場串聯在一起,打造出高達24萬億(Trillion)的驚人資金規模,比起美國一年約14.7萬億美元的GDP還來得大。

緊接著,NYSE運用這朵社群雲,結合巨量資料技術,逐步實現資金部位管理策略及報價資訊整合、交易趨勢分析與交易模式預測,因而推出諸多新興服務,譬如MarketData Warehouse as a Service、隨需監管服務(On-Demand Regulatory Services)、隨需地理交易記錄保存服務(On-Demand Geographical Transaction Recording Service)…等等,從而擴增收益來源,終至達到營收翻倍成長的目標。

迪士尼透過累計了長達10年的氣候、電影票房數據等大量資料,繼而搭配巨量資料模型與分析技術,終於找出天氣與票房銷售數據的關聯性,得知假使連續幾日下雨,確實會衝擊票房收入,然而如果選擇在連續天候不佳的第3天,集中火力對顧客發放折價券,最能吸引觀眾進場消費;當得知這個結論後,該公司爾後便在對的時機、推出對的折價策略,此舉果真中正紅心,屢屢締造票房長紅的績效。

提供智慧電網服務的Silver Spring Networks,則藉由巨量資料技術,從數以百萬計的智慧電表蒐集大量數據並加以分析,得以精準預測用電量的發展趨勢、進行潛在的停電預測,並成功杜絕盜用電力的情事,從而有效提升用電效率,並搭配富含彈性的尖離峰計價模型,帶動營運績效的上揚。

總括而論,來自海外的巨量資料應用案例甚多,在在值得台灣企業加以參酌,並汲取寶貴經驗,不失為縮短成功路徑的可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