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療養院 打造以人為本的系統與服務 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
DForum0522

八里療養院 打造以人為本的系統與服務

八里療養院善用介面整合、雲端、虛擬社群等資訊技術,讓醫療兼具專業和人性。李明芳攝
八里療養院善用介面整合、雲端、虛擬社群等資訊技術,讓醫療兼具專業和人性。李明芳攝

前言:
八里療養院屬於專科醫院,型態與綜合醫院不同,門診量較少、住院量較多。因為只有1個科,沒有血庫,衛材也較簡單,故資訊系統型態近似內科系統。由於住院病友的流動性低,所以系統複雜度也較綜合醫院低,系統所需成本自然也低。最早期的資訊系統於1989年即上線運作,2000年由衛生署升格後,將原先使用不同系統的八里療養院、桃園療養院、中部草屯療養院、南部嘉南療養院及東部玉里療養院等幾家以專科為主的醫院,統一開發與更新資訊系統,讓維護成本降低,培訓資訊人才的效率提高。

本文:
當時系統上線的主要召集人是目前八里療養院的院長鄭若瑟,召集4家型態相近的醫院共同討論系統更換事宜。療養院的業務分成急性和一般門診,此部分與綜合醫院類似。不過在慢性病的治療方面就大不相同,療養院因病人住院時間很長,可能長達3~5年,綜合醫院則沒有長期住院的病患。

另外,療養院的社區管理與綜合醫院亦不相同。綜合醫院強調的是綜合醫療群之間的合作,而療養院強調的是個案追蹤管理,這對療養院型態醫院是很重要的概念。因為精神疾病是慢性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般,非常在乎長期的照護管理,而非短暫的急性醫療。參考上述的相同與相異處,系統設計便以綜合醫院版本為雛形,進行客製化修改,產生現在運作的系統。

系統概念以病人為中心

長久以來使用的醫療資訊系統(HIS)仍是工程與功能導向。醫師及護理人員要找病人就診病歷資料時,必須依系統功能1個1個找。事實上,這是很不友善的使用介面,取得完整的病歷資料往往耗時傷神。目前八里療養院就對此進行「醫師介面」專案。這與電子病歷不同,電子病歷屬於後端系統,涵蓋所有歸檔為歷史資料的病歷;而醫師介面則屬於前端介面,目的是讓病歷的呈現和紙本病歷相同,病人所有的就診資料,都可以病人為中心,往前或往後於資料庫中追溯資料,頭尾1次找齊。

對署立醫院而言,跨區就醫以及在各跨區點取得病歷資料,實有其必要。雖然這樣的病人比例不高,但一些慢性病或需長期治療如洗腎的病患,到外縣市旅遊時,若在距離最近的署立醫院有其病歷資訊,對病人而言,將是更貼近所需的做法。以精神疾病來看,也希望是從病人角度出發,做長期照護及延伸服務。

故此次醫師介面專案,也將該需求納入,在不更動系統架構的情況下,讓病患醫療得以延續,在系統內做到連續性紀錄的健康管理,進而做到長期個案追蹤。此專案預計於民國100年9月上線。

整合科別 建立內控機制

配合健保局推行的整合式醫療,也是八里療養院的工作重點。此需求源於許多年長的病患,由於掛號科別與醫師不同,1星期可能要跑上4趟醫院。若是整合醫療,就能集中在同1天看完診。如此一來,資訊系統要配合進行整合,科別之間用藥也要特別注意。像是安眠藥,不是只有精神科醫師在開,可能糖尿病、高血壓等病人也會拿,此情況在年長者身上更顯嚴重,若未整合,可能會在不知情的狀況下,1天服用4顆安眠藥。

又如心臟科用的毛地黃,此藥有其安全係數,病患服用後血濃度不能超過某個值,否則將導致心臟麻痺死亡。精神科用藥也須受到控制,否則會有癲癇、昏迷或步態不穩的情況發生,這都需要血濃度的偵測。通常醫師會看驗血單來決定是否調整藥物,但完全依靠人力,百密總有一疏,除了藥品間的重複,當發生藥物衝突或超出檢測值時,系統也須能預先設定並發出警告。

資訊是為人服務,如何讓它發揮最大功能,建立安全把關機制,由內部控管進而協助臨床決策,讓系統為「人」服務。醫療系統更應朝向以病人為中心的支援決策,透過資訊系統為病人把關,目前此案仍於草擬階段。跨院資訊系統整合,不單是資訊系統整合,像是健保局如何釋放資料給各醫院、病人隱私權被侵犯等問題,都還需要法規的修改來配合。

療養院為醫療雲先鋒

在雲端技術的浪潮中,療養院也朝向雲端發展。署立醫院可採取的雲端架構方式分為2種。業務繁忙的大型醫院,由於其資訊交換非常密集,可於院內自行架設私有雲;資訊交換密集度較低的療養院,則可以院外的公有雲開始建置,降低營運成本。在做好異地備援等資訊安全防護的前提下,醫管會資訊主管也贊成從療養院開始建置雲端,因為療養院風險最低,其他有急診、血庫、ICU加護病房的綜合醫院,緊急情況發生的風險較高。

由於療養院很多業務是在社區內進行,前述提及的個案管理、居家照護與病患追蹤,若是在公有雲架構下就很方便,像是PDA等智慧型行動裝置就可使用。與醫師介面系統結合,護理人員花費很多時間做的生理資訊紀錄和量測也將簡化,可利用平板電腦等裝置作業,就如同寫紙本病歷般,非常人性化。

衛生署現在針對精神病患設有「社區照護系統」,透過網頁,專業人員可追蹤社區病人。在雲端建置完成後,住院資料、門診資料跟社區資料可整合在一起。精神病患最在乎的就是連續性追蹤,他們一生病,可能往後的10年、20年都需要治療與輔導,包括療程結束後的就業都要協助。在相關資訊整合後,醫療人員可追蹤到病患回家之後的狀況,了解病患是否按時回診或按時吃藥。公有雲建置計畫預計於2011年開始進行,與社區間的結合將更深入緊密。

另1項評估中的專案為虛擬社群的發展。精神病患者往往非常怕生,對人群相當焦慮畏懼,許多病患常常都是宅男宅女,因此不需直接面對人群而能與人互動,對他們而言較為自在。於是八里療養院希望能發展虛擬社群,讓病友可以互助扶持,工作人員在其中也可以陪伴,在資訊整合並取得病友的同意下,了解其社交狀態。社工人員不需要知道他們跟哪些人交朋友,但可以了解他們在社群中參與的程度、次數頻率等,對於治療的助益很大。尤其在台灣醫療復健設施不甚普及,身處大都市的病患治療較為容易,透過這樣的社群平台,可讓治療無遠弗屆,觸及偏遠地區的病患。

藉由IT提升專業與衛教

除了網路和雲端,IT工具還可怎樣協助慢性精神病患照護?對院內專業人員,八里療養院內部建立了知識網站和知識資料庫,將教材、量表、方法學、研討資料等,去除個人隱私資訊後,成為員工可隨時查閱的參考個案。另一方面,IT工具也可輔助病人的衛教,像是觸控式的藥物查詢系統,讓病人更了解用藥。下階段要進行的是藥品條碼化在病人衛教方面的應用,過去病人查詢藥物,必須手動輸入藥名等資訊,條碼化後,只要掃瞄藥袋上的藥品條碼即可獲知所需的衛教資訊。未來希望不僅是藥物的衛教,連病人疾病的衛教都可納入,並針對病人個別需求去做。

精神疾病和感冒一樣,復原後當面臨壓力或低潮時,仍有可能復發。精神病屬腦部疾病,是腦神經的萎縮,萎縮後某些地方會異常亢奮,以致於會有幻聽和幻覺。控制好之後,萎縮的細胞仍舊萎縮,因此人際社交能力、注意力、持續力都會變差。這些都要經由重新訓練,恢復到標準,才能正常工作。因此療養的另1項重點是復健與輔導就業。

而資訊系統也希望能運用在職業訓練,像是南韓就已進行這樣的研究,訓練病人「微笑辨識」。很多病人會誤會懷疑別人,是因為他們不能分辨別人的笑是友善還是有敵意,利用軟體讓病友練習,降低懷疑性、輔導病友就業。八里療養院未來將與南韓做醫療復健的資訊合作,資訊科技可運用的面向非常廣,發展空間和潛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