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業別出發 智慧建築滿足不同業主多元需求 智慧應用 影音
聚陽實業
hotspot

從產業別出發 智慧建築滿足不同業主多元需求

相關的節能策略和應用模式跟著改變,除了達到原本節能、創造舒適環境的目的外,還可能因為產業別差異而發揮不同效益。
相關的節能策略和應用模式跟著改變,除了達到原本節能、創造舒適環境的目的外,還可能因為產業別差異而發揮不同效益。

因應節能減碳趨勢,發展智慧綠建築已經成為各國政府有志一同的方向,透過各種不同政策來提高智慧綠建築佔總建物的比例。像德國政府依據導入智慧綠建築後,所改善的能源效率給予不同等級之經費補貼,大陸一樣也是提供財政獎勵,二星級綠建築每平方公尺補貼人民幣45元,三星級綠建築每平方公尺則補貼人民幣80元,而台灣則是自2013年起要求造價新台幣2億元以上的公共建設,必須申請智慧綠建築標章。

另外從成本角度來看,在能源有限情況下,未來水電價格勢必持續上漲,而綠建築可以降低能源使用量,根據內政部估算,智慧綠建築相較於同等規模的建物平均至少可節電20%、節水30%,尤其像一些耗電量較高的商業建築,如五星級飯店其電費佔總體營運成本約30%,智慧綠建築的效益將會更顯著。

針對不同產業別  各應用模式應運而生

智慧綠建築的市場需求將越來越大已是必然的趨勢,根據日經Green Tech研究所的調查報告,全球智慧住宅?大樓市場的市場規模在2010年約為1兆日圓,2015年可望成長至22兆日圓,2020年達到65兆日圓(約莫新台幣20兆),短短5年內以幾近3倍的速度在成長,而規模最大的市場就是大陸。

研華智能副總經理余金樹認為,如果從大樓類型來看,醫院、企業總部、飯店、及公共建築這4種大樓轉型成智慧綠建築的需求最明顯。

伴隨著相關ICT技術不斷朝小型化、低功耗、無線傳輸等方向突破,也讓智慧建築的智慧連動越來越成熟,使得智慧建築得以更精細的針對不同大樓類型做出不同規劃。

畢竟樓宇使用行為會隨著產業類型不同而有差異,因此,當智慧綠建築慢慢深入到不同業態的時候,相關的節能策略和應用模式也會跟著改變,除了原本節能、創造舒適環境的目的外,還會有一些不同目的的應用。

舉例來說,同樣都是監測環境中的溫度、溼度、與二氧化碳,企業總部的目的是讓員工上班有精神,不會因為二氧化碳濃度太高而感到昏昏欲睡,但在醫院進行環境監控的目的,就不只是這樣,通常還會與院內感染控制有關,避免溫度太高滋生細菌。

此外,醫院在累積一段時間的環境資料後,還可以回饋給後台系統去調整控制策略,例如室溫幾度時就要連動開啟或關閉哪些設備,以前只能人為感受是否溫度太高、空調溫度要不要調高,如今則是藉由ICT 技術做精準控制。

台灣智慧綠建築發展的4大關卡

回歸到台灣市場來看,台灣推動智慧綠建築的腳步其實很早,1984年全球首座智慧建築City Place在美國康乃迪克州完工,5年後、也就是1989年,台灣也誕生第一棟具指標性的智慧建築台北震旦大樓,而在全球約26套綠建築評估系統中,台灣為僅次於英國、美國及加拿大之後,第4個發展綠建築評估系統的國家。

然而台灣的起步時間雖早,但是智慧綠建築佔整體建物的比例仍不及歐美國家,余金樹認為,台灣在發展智慧綠建築上有4個要突破的關卡:業主認知、法規獎勵、建築師?室內裝潢設計師、供應商。

智慧綠建築是新興領域而且範圍很廣,不僅業主對其認知不足,就連建築師?室內裝潢設計師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因為他們過往所接受的訓練重點在於力學、安全與外觀設計,沒有所謂的綠能環保或是節能控制。

也因此,台灣智慧建築協會(TIBA)列出了八大評估指標,給業主、建築師/裝潢設計師一個參考方向,另外還可積極參觀目前己經完成的智慧綠建築,藉由親身感受會更清楚智慧綠建築所需要的元素有哪些。

至於法規獎勵的部分,目前公共建築已有強制要求,未來政府若能針對民間建築提供容積獎勵措施,或是針對既有建物提供能源改善津貼,就有可能加快智慧綠建築的發展速度。

最後則是要建立供應商的協同體系,集結建築產業鏈的上下游廠商包括建築師、保全業、系統整合商、研究單位等,為業主提供服務,在這個雙向多對多的協同平台上,因為整合了各領域專業知識,讓業主可以快速找到想要的解決方案,也讓各個供應商可以各展所長,共同打造出完整的智慧建築解決方案,及雙方互惠的營運模式。(本文由研華科技提供,林稼弘整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