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平板裝置開發的Honeycomb介面更新重點 智慧應用 影音
瑞力登
touch Taiwan

因應平板裝置開發的Honeycomb介面更新重點

  • DIGITIMES企劃

Honeycomb Logo。Google
Honeycomb Logo。Google

早期多數投入Tablet產品的廠商,採取以Android 2.x搭配平板硬體的設計方式進入市場,在整合性與使用體驗未全的限制下,並未能在市場搶得有利的競爭地位,但在Google推出首款針對平板應用最佳化的Honeycomb作業系統後,這場非Apple與Apple的平板電腦大戰,才開始有了雙方足以分庭抗禮的基礎條件...

新版Android作業系統取名為Honeycomb,此為供開發者識別的內部開發版本名稱,而Honeycomb系統已就中、大型屏幕需求,進行大量使用者介面的User Experience功能改善。

Honeycomb為針對平板應用最佳化之行動系統。Google

Honeycomb為針對平板應用最佳化之行動系統。Google

新款平板裝置都已採Honeycomb系統進行整合。(Samsung)

新款平板裝置都已採Honeycomb系統進行整合。(Samsung)

Honeycomb取消常見硬體鍵 改用虛擬鍵替代

一般Android 2.x的平板裝置會設有Menu、Home與Return等3個實體按鈕,而Search鈕多半為可選式的設計,Android 3.0的使用者介面則提供Soft navigation buttons,這是Android系統第1次嘗試採行虛擬鍵的設計形式,因為目前的平板裝置設計趨勢,有別於行動電話會在主機正面增加許多硬體按鍵設計,因為在平板產品設計中,面板採取更簡潔的設計(即無實體按鈕設計),可讓平板裝置有較窄的邊框,甚至設計出幾近無邊框的產品。

加上平板電腦因面積較大,若將按鈕設置於裝置邊緣,其User Experience亦顯得不合理,但基於系統操作的需求,又必須符合簡化觸按操作的設計目的,如何在無實體按鍵的前提下,設計出具實體按鍵效果的虛擬鍵應用功能,Honeycomb即透過Soft navigation buttons來實現上述應用。

在Soft navigation buttons中,Google已經去除Search鍵,猜測是系統本身已將Google Search全面整合,不需要再佔用Soft navigation buttons設置多餘的Search功能,而原有既存的撤銷、Home、Menu鍵則加以保留。Soft navigation buttons在Honeycomb的設計原則下,應是以輔助的角色呈現,採取黑底搭配不顯著的設計呈現,因為Soft navigation buttons出現機率相當高,幾乎開機與應用各項軟體都會調用此功能,若按鍵太過顯眼,可能會造成不同軟體間切換時的視覺不搭調問題。

Honeycomb更新之UI設計

System Bar為Honeycomb於一般作業時期都會看到的系統功能,主要是用來呈現系統參數、APP提示,與目前多數採行Android 2.x進行平板應用整合、System Bar均位於螢幕頂端的設計方式大不相同,因為2.x的系統版本理應是針對行動電話、智慧型行動電話最佳化的行動作業系統,Honeycomb則為專注於平板裝置應用方向思維的系統環境。

以往Android多裝載於行動電話這類手持裝置,因應電話的應用需求,多數的System Bar會置於畫面的最上方,在轉換成平板裝置應用的作業系統時,System Bar改置於畫面右下方,主要是呈現系統時間、無線信號強度、電池儲備電量、是否有預設鬧鈴、系統提示訊息等。因為Honeycomb為因應平板裝置設計,這類裝置以採取中、大型尺寸面板為多,至少都是7吋以上的面板設計,因此將系統視覺性的訊息置於下方,需大量操作觸按的搜尋、語音搜尋、APP選單則置於畫面上方,調用相關應用程式更為便利順手。

Action Bar的設計方面,對Android系統而言,其使用者體驗部分可說是開創性的嶄新設計,因為以往2.x系統為基於行動電話的設計基礎,很多電腦應用的操作模式均被大幅簡化設計;然而換成中、小尺寸的裝置後,就會發現這種設計會讓APP的開發出現功能受限、開發難度偏高的問題,而Action Bar可以進行類似桌上型電腦的進階選單設定,使用者可在Action Bar進行進階設定、選擇,讓Tablet裝置更趨實用化。在Honeycomb中,Action Bar會出現於應用程式的上方,可搭配例如該程式的下拉選單或是其他介面,而當運行程式卸載或關閉時,該程式對應的Action Bar也會伴隨消失。

更便捷的5組Home Screen、Multitasking、Activity fragment

Honeycomb因應平板裝置應用,將Home Screen增加至5組,可供用戶進行應用設定,尤其因為可視區域較手機增加許多,操作便利性大增,另外用戶可以透過觸按添加程式快捷連結、功能模組,也因為採用Honeycomb的平板裝置大多為改用ARM雙核心的新一代硬體平台,可提供陰影、背景與更多視覺強化特效。

Honeycomb的Multitasking為採取直列式呈現,而多工運行中的APP,可透過即時的畫面縮圖確認目前的APP運行現況,若是有錯誤畫面或畫面凍結,表示此APP必須關閉。在Honeycomb版本的硬體大躍進基礎下,代表可多工運行的資源多更多,採直列式的呈現模式可在不同APP間隨意互相調用。

Activity fragment則是一個相當有趣的UI概念,以往的設計為單一APP佔用1個Screen View,若使用者需要更大的作業區塊,就是將窗口再放大,而這種操作情境在Tablet產品可能較難發生,因為螢幕尺寸即限制了此種操作模式的可能性,但Activity fragment則是用來解決這個應用瓶頸的技術觀念。在Honeycomb系統下,開發商可以將APP呈現的內容切成多段fragment,可讓不同APP內容透過多段fragment在同一個Screen View下進行檢視,或是同一APP的多段fragment於單一Screen View下進行檢視,增加使用者的畫面控制自主性。

全新虛擬鍵盤與Copy & Paste支援

原先為了讓產品快速上市,多數平板電腦大多掛上Android 2.0/2.1/2.2/2.3即出貨,若在中/小尺寸的平板裝置應用中,應用Android系統平台除會發生GUI的按鈕、選項放大的現象,但實際上這只是針對手機應用環境的GUI轉移所致,相同的問題在系統鍵盤的調用方面,也呈現相關UI不搭調問題,尤其是參考手機操作鍵盤的設計,一經調用則整個畫面幾乎就被佔滿。反觀Honeycomb的全新虛擬鍵盤設計,調用後會發現其維持QWERTY標準按鍵設置方式,輸入的預覽區塊也相對加高許多,實用性更為提升。

早先iPhone產品最為人詬病的,就是不支援Copy & Paste功能,雖然行動裝置如行動電話這麼小巧的應用平台,理應不需考慮處理大量資料的需求,但事實上,在目前行動裝置智慧化的發展趨勢下,行動裝置不只搭載更強勁的運算核心,在人機介面部分,也朝向延續筆記型電腦操作經驗的方向演進,而其中消費者最仰賴的必備功能,即Copy & Paste應用。在Android 3.0針對平板7吋以上的中、小型觸控裝置設計來說,處理大量文字、訊息資訊,應是常見的應用模式,但平板電腦的使用情境多半是靠單指或多指搭配操作,思考採滑鼠搭配Pop-Menu進行較精細的處理則較難實踐,而必須利用相對簡化的觸按或手勢處理文字。對此,Android 3.0系統核心支援多重選取功能,可供使用者進行大量、多重的選取作業,或透過Honeycomb整合的clipboard功能進行拖拉式的Copy & Paste操作,讓文書處理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