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ESG環保作為系列報導-3】電動車龍頭Tesla的六角環保策略
受到社會環保意識抬頭、企業節能減碳以抑制氣候暖化的潮流所帶動,電動車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但Tesla始終是最吸引人目光的閃亮巨星,事業體涵蓋了電動車研發、全自動輔助駕駛(FSD)系統、太陽能源事業等。雖然大眾關注焦點多集中在執行長暨創辦人Elon Musk個人風采和爭議,全球各大ESG機構評量標準不一或有可議空間,但Tesla的環境作為還是有值得參考之處。 近日因為標準
碳淨零學院課程開跑 企業積極培養綠色轉型人才
台灣碳淨零學院經過二個月甄選,20位來自半導體、製造業、律師、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學員齊聚一堂,正式開始為期18個周末的碳淨零永續工程師學程。台灣碳淨零學院結合產官學共90名頂尖學者專家,推出長達216個小時的學程,目的是在2030年前培育出2,000名熟悉環境科技、財務分析、及跨國資源整合能力的碳淨零工程師,協助企業完成碳淨零路徑圖。 台灣碳淨零學院創辦人呂原一表示,碳淨零工
【企業ESG環保作為系列報導-2】蘋果每年淘汰8%未達標潛在供應商
蘋果(Apple)作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企業之一,供應鏈散佈在全球各地,更是消費性電子科技的趨勢領導者,擁有強大訂價力與影響力。蘋果自2020年起即已在營運上達到碳中和,且預計在2030年達到全供應鏈的碳中和。值得注意的是,蘋果必須將這些作為貫徹到每一個供應鏈的夥伴,才有可能達成環保策略目標。因此,了解蘋果的ESG作為對其供應商而言至關重要。 從蘋果2022年環境進度報告中可
【企業ESG環保作為系列報導-1】ESG策略的實踐為企業永續經營關鍵
「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是觀察企業經營能力的重要「非財務」因素,了解其重要性的企業家把它看作是「投資」,不了解的則把它看作是「支出」。然而從近年ESG成為顯學,各國政府積極推動,愈來愈多企業開始認真實施的現象看來,由資本市場投資方與國際組織所引進的ESG浪潮,已經成為一股善為者可載之,而敷衍怠惰者恐被覆之的力量。 國際ESG評等機構標準不一,的確有爭議空間,但Tes
能源、環保為大勢所趨 已成企業發展藍圖標配
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暨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表示,在推動台灣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的過程中,需要產業鏈、公私各界與社會大眾一同響應,共同推進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的全面轉型。其中,太陽能產業是台灣能源轉型藍圖中的重要一環。 Lightsource b 攜綠岩能源進軍漁電共生賽局 全球太
透明太陽能面板讓城市轉型為能源供應者
透明太陽能面板有機會讓城市快速從能源使用者轉型為供應者,任何玻璃窗與玻璃表面都能用於發電,可望實現淨零能源建築、翻轉太陽能利用率與普及性、促成潔淨能源革命以保護農地與自然棲息地。 根據Interesting Engineering報導,玻璃幾乎隨處可見,全美的玻璃表面總面積約50~70億平方公尺,若都能用於太陽能發電將非常可觀,且相較於傳統太陽能面板的設置需要大片面積土地與可
資料中心趨勢預測 首重可持續性發展
面對缺料導致晶片供應問題,專業認證機構Uptime Institute總監林家恒指出,將進一步促成IDC產業標準化和規模化。面對新資料中心的容量需求不斷增加,將推動供應鏈協作,增強聯合工程和標準化,提高IT機架負載,而小型資料中心營運商若還未跟上工業化、標準化,恐在這時期更落後於人。 面對減碳浪潮,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目標。然Uptime In
碳中和、ESG大勢所趨 產官學全面朝電氣化與共享交通發展
近來各國提出2050淨零碳排,台灣也不缺席,國發會與各部會於2022年3月下旬公告「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預計台灣推動能源轉型要達到4個目標,分別是:第一,能源轉型更明確,藉由擴大能源設置、提升自產能源佔比,更具體來說,進口能源的依存度要從2010年的97.4%降低至2050年50%以下。第二,推動綠能產業鏈,並結合ICT產業優勢提供高效、低碳且更具智慧的製程。第三,提升全民對氣候變遷、淨
淨零政策接力出爐 企業跟上腳步了嗎?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公開宣示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的期程及相關政策,而台灣則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先是金管會打頭陣在三月公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需在2027年完成碳盤查,緊接著國發會也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規劃,以五大路徑、四大策略等提出階段性目標。縱使外界反應有許多路徑不夠具體,或是策略過於模糊,但台灣總歸是踏出了淨零目標的第一步,而這也代表接下來企業得在更明確的
淨零路徑需要行業轉型 電子業可扮演更有價值的角色
面對全球淨零趨勢,產業界與環團引頸期盼,國發會在三月三十日公布了「台灣2050淨零碳排路徑」,外界雖肯定政府跨出第一步,促使各個部會動起來,但許多路徑不夠具體也招致批評,包括階段目標過於保守、策略過於模糊。中華民國企業永續協會秘書長莫冬立就表示,從路徑圖的方向性來看還欠缺整合性架構,從國家淨零轉型路徑到企業轉型計畫,他認為中間還需要建立起各行業的轉型橋樑。 曾參與過幾次政府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