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整車平台增強台灣優勢 唐榮車輛劍指全球高階電動公車市場
在全球減碳趨勢下,可大幅降低碳排汙染的電動車成為各國政府重點發展產業,不過放眼未來,乘用車市場仍將為汽車大廠的天下,整體產業鏈不會有太大變化。至於商用大型電動車輛部分尚未遭壟斷,市場量能明確,尤其是電動公車,多數國家都已制定出相關計畫,若能在此站穩腳步,將可創造出龐大商機。為協助台灣汽車、電機、電子產業掌握此商機,政府訂出「國車國造」政策。要達此目標,台灣產業並須化零為整,以團體戰方式迎接全球挑戰
「虛擬電廠」在民間 電力共享藏百億商機
台電於2021年7月啟動電力交易平台,紛紛吸引大同、台達電、漢翔等大廠參與。事實上,不只檯面上的大企業探得先機、搶先布局,台電電力調度處處長吳進忠也透露,一開始電力交易平台是規劃2025年應有輔助服務容量1GW的需求,但後期平台上線卻讓各家業者躍躍欲試。光是目前市場中潛在業者已在規畫參與的容量換算下來已高達2GW,從市場超乎預期的反應來看,電力交易平台似乎引爆了能源轉型時代下的新商機。
機械公會提建言 呼籲供應鏈需將低碳融入商業模式
隨著工業4.0時代到來,不管是工具機、塑橡膠機械、紡織機械、製鞋機械、包裝機械等設備,都己經將產品加入智慧化功能。然當製造業和機械廠商正朝向智慧製造領域邁進的同時,緊接著又開始要面對低碳課題的挑戰,對此機械公會理事長魏燦文也呼籲,機械供應鏈上下必須對低碳時代來臨開始做準備,並協同供應鏈為客戶研發「低碳產品」。 魏燦文並進一步指出,機械產業鏈必須共同面對低碳的課題並將環保節能融
火線話題:交通科技白皮書 葫蘆裡賣什麼藥?
前不久,交通部成立的「交通科技產業會報」提出12個小組所完成的報告,並匯集成「產業政策白皮書」,作為引領台灣未來中長期交通科技產業發展之指導綱領。產業界熟悉的智慧電動巴士、5G智慧交通應用、交通大數據科技、智慧物流服務等政策目標都包括在內。讓人好奇的是, 聲勢浩大也有大量科技含量的鴻海MIH聯盟為何不在交通科技討論範圍之列? 產業政策白皮書過去大都是由公協會發布,作為產業界與
IGBT散熱技術獨步全球 艾姆勒車電盼成未來車發展關鍵力量
地球氣候快速變遷,減碳成為多數國家與企業的共識,可大幅降低碳排放量的電動車聲勢大起,歐盟與美、中、日本等工業大國紛紛制定政策,各大車廠也相繼投入發展。就技術面來看,以電能為動力的電動車需要克服的難題相當多,散熱則是目前各廠商急欲解決的問題。 艾姆勒車電董事長林啟聖指出,過熱是電子設備的穩定性殺手,對影響人身安全甚鉅的電動車來說更是不可忽視的問題,艾姆勒車電透過優異高功率散熱系
長城汽車完成曼谷超級充電站 泰國EV生態系統逐步成形
中國大陸長城汽車近期在泰國曼谷推出電動車快速充電設施,泰國的電動車生態系統逐步成形。 Bangkok Post引用泰國能源部常務祕書長Kulit Sombatsiri說法,發展電動車生態系統是該國政府促進潔淨能源使用,並轉型為低碳社會的努力的一部分。政府希望發展基礎設施以支持電動車市場的成長,並計劃在2030年前讓公共快速充電站提供1.2萬個連接器。泰國總理Prayut Ch
為何綠色供應鏈難落實? 大廠很難叫得動、小廠需要手把手
台灣用電大戶條款將於2022年期滿一年,表示台灣契約用電量超過5MW用電戶的節電年限,僅剩短短4年。 勤業眾信(Deloitte)永續發展服務團隊風險諮詢部總經理陸孝立指出,未來建置再生能源發電容量、購買碳權將會吃掉企業部分利潤,同時,減碳趨勢亦影響科技產業未來產線布局,因此欲從根本降低碳排,前期必得投入技術轉換、研發新製程、工廠智慧化等轉型成本。 企業
新能源量子運算應用 獲英國家計畫資助
兩項新能源領域的量子運算應用在英國最近一輪的量子工業計畫募資獲得支持,分別是以英國石油公司(BP)為首的工業氫感測器(HYDrogen sensor for Industry;HYDRI)聯盟的量子氣體感測器開發計畫,以及Sonardyne International領導的量子「單光子影像系統」開發計畫。 據Smart Energy International報導,英國國家量
安全優先的新能源時代 昇陽電池磷酸鋰鐵技術迎來市場新局
「把最基本的東西都做對,路就會愈走愈寬」,自2004年開始就專注於磷酸鋰鐵電池技術研發、生產電芯和電池模組的台灣電池協會理事長、昇陽電池董事長楊敏聰,對磷酸鋰鐵電池的未來抱持樂觀看法,因應再生能源與智慧電網衍生而出的儲能市場需求,再加上Tesla等電動車大廠也開始採用磷酸鋰鐵動力電池模組,都讓楊敏聰對未來事業發展愈來愈有信心。 「之所以會選擇磷酸鋰鐵技術作為研發主軸,主要就是
低碳正面衝擊紡織業 聚紡:未來除了機能更要環保
節能減碳成為未來全球必須面對的新趨勢,身處能源大戶的紡織產業,也承受龐大的轉型壓力。聚紡董事長蔡秋雄表示,事實上不僅是紡織業,現今乃至各行各業,都正進入一場以綠色為名的淘汰賽。其中有兩大關鍵,一是產業內部要升級,二則是淨零碳排大勢所趨,企業減碳措施必須要做好,「這關乎企業未來生存,一旦做得好,就會有源源不絕的訂單!」對於減碳一事,蔡秋雄不將其視之壓力,反倒是一種競爭機會。 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