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ro Health發展遠端醫療 效率再進化
陳研旻/綜合外電 根據HealthcareITNews報導,Metro Health每年在密西根州西部為超過25萬名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在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至美國前,Metro Health近兩年一直持續拓展遠端醫療和遠端患者監測(RPM)供應商,團隊認為遠端醫療和RPM將會是醫療健保服務的未來。 實際上Metro Health最初的遠端
【張維哲專欄】創新醫材申請健保給付的機會與挑戰
張維哲/台北 近年來國內生醫創業風氣旺盛,創新醫療器材相較於新藥開發屬於門檻較低之創業題目,也因此許多產學研團隊積極投入研發,但在產品研發完成並取得上市許可之後,終將面對殘酷的市場考驗。希望藉此專欄分享創新醫材從設計開發、試量產、量產、取證,到最終建立商業模式路上的挑戰。 特殊材料的健保給付 在台灣
金馬澎先試辦!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四步驟
蔡騰輝/台北 疫苗陸續到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符合資格的民眾,接下來透過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四步驟,即可在疫苗足夠的情況下,都能依序施打疫苗。目前系統會先在7月6日至7日之間,於金門、馬祖、澎湖為期兩天試辦。 線上與實體疫苗施打預約 開放第九第十類優先 接
【陽明交大校長專訪】醫療與電子雙峰交會 激盪台灣新一脈創新
蔡騰輝/台北 台灣醫療科技持續發展,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替台灣帶來絕佳的數位轉型與科技應用場域,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自2021年2月併校以來,首任校長林奇宏與副校長暨校務長李大嵩,接受DIGITIMES電子時報專訪,分享學校科研成果、產學接介策略、電子人才培育、健康醫療生態型塑理念。 問: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這些年從張懋中校長、郭旭
分級醫療進入第三年 建立衛星醫療照護群更關鍵
蔡騰輝/台中 分級醫療的落實,讓「小病到診所、大病到醫院」的前提,必須提高民眾健康識能,以及建立醫院和診所之間的分潤與合作模式。翔新診所院長劉茂彬分享,以高齡慢性病照護為主的診所,與中大型醫院合作的心路歷程。 非兩點一線 分級醫療是生態成員共同提供服務 劉茂彬同時也
【遠距醫療專題—法規篇3】多國個資法強化醫療數據治理
蔡騰輝/台北 遠距醫療的全面價值,不僅是看診流程數位化和醫病雙方的非實體接觸,更重要的是打破時空地點延伸醫療照護服務。此模式也多將健康預防、亞健康民眾納入服務範圍,因此數位健康資訊服務廠商更須特別留心與遵循各國個人資料保護法,如歐洲GDPR、美國HIPAA等法規,才有機會讓遠距服務合法且融入既有流程而存續。 互動模式數位化與延長時空
【遠距醫療專題—法規篇2】4種情境模擬藥事法利害關係人生態
蔡騰輝/台北 大家在線上看過醫生了嗎?看完醫生如果要領藥,以目前狀況,還是必須到醫院或診所拿藥,但有沒有可能直接送藥到府?這需要從藥師法令規範、藥師如何傳遞專業服務、藥廠和醫藥物流的利潤分配等分析,才有機會順利串聯醫療服務後的用藥生態。 藥師工作專業且繁複 科技如何銜接藥局和居家?
【遠距醫療專題—法規篇1】為何醫師法規定一定要面診?
蔡騰輝/台北 COVID-19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催化非接觸的遠距醫療和數位健康需求。不同國家做法不同,台灣的遠距醫療服務等行為因為法規、人員習慣、器材專業度等問題,在非疫情時期一般情況下無法進行,但在目前第三級警戒之下,已暫時全面開放。 第三級警戒期間 全民可遠距醫療線上看診
重症照護效率提升5倍 雃博俯臥位氣墊床增加氧合並減少壓瘡
蔡騰輝/台北 COVID-19(新冠肺炎)重症病患肺部塌陷,這些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患者容易有血氧濃度急遽下降和「氧合」困難問題,因為需要12~16小時趴著接受高通量氧氣治療,但都需要至少5位護理人員穿著隔離衣協助翻身與常規治療。因此,30年來致力於呼吸器與氣墊床研發的雃博,推出自主研發的俯臥位ARDS治療氣墊床Pro-care Optima Prone,希望協助減
遠距醫療永續發展 串接HIS將是關鍵
蔡騰輝/台中 2021年第2季,台灣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遠距醫療與線上諮詢量激增,無論院方或民眾端都對於數位醫療的服務,有了不同以往的需求。對此,私立醫療院所協會醫院資訊暨智慧醫療 發展促進會會長孫培然預期,各單位會逐漸熟悉遠距醫療的應用,在看得見的未來,將有更多以病人為中心,且與醫院資訊系統相關的介面革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