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春節精選】解決電動車里程焦慮 產業爭搶充電樁商機
毛履兆 電動車很美好,但里程焦慮問題也很現實,許多人希望下一台車可以選擇電動車,為降低碳排放盡一分心力,但充電樁規格未統一、建置進度緩慢、充電站不足的情況,形成電動車普及化的最大障礙。 不過在全球政府政策支持下,燃油車淘汰成為必然,因此電動車滲透率將持續上升,充電站充電樁的建置將會加速進行。研究數據指出,全球充電站在2040 年可望達2.9億座。如此龐大
Gogoro攜手Electrum 結盟搶灘印尼市場
26日,Gogoro與Gojek旗下專為交通載具電動化所成立的Electrum簽署合作備忘錄,計畫整合上、下游產業資源及各方優勢,於該地發展完整電動機車產業鏈。 Gogoro表示,這項計畫將有機會強化Gogoro與Gojek的合作關係,截至目前,兩間公司已於印尼雅加達南部進行電動機車及電池交換站先期試點,同時,為了於印尼本地打造完整電動機車生態系,Gogoro亦與近年積極切入
台竣國際運用數位科技 經營發電蓄電與用電三大事業
創立於1996年的台竣國際,隸屬竣通集團旗下,在2010年跨足綠能光電產業,不僅代理銷售太陽能模組板等多項潔淨能源設施及節能設備,亦結合智慧電網技術、轉型為專業綠能光電整合商。到了2013年,則逐步建置太陽能發電系統,並於同年始跨足汽機車充電樁,更加奠定台竣朝向綠能環保的營運策略。 台竣國際創辦人暨竣通國際董事長陳怡仁表示,因台竣投入經營綠能的時間相對較早,累積豐富的經驗與技
節電從哪做起?Line掌握家庭用電是能源轉型達成的第一步
近年政府推動節能、創能、儲能及智慧係能源整合帶動能源轉型,五大推動策略包括2025年節能「能源密集度」年均下降2%。 然談到「節能」,多數人不外乎就是「隨手關燈、少開冷氣」,成軍約8年的聯齊科技表示,目前這8個字無法衡量成果,也缺乏基準。聯齊為倡議節能運動,推出Line操作裝置,協助一般用戶設計預算與節能百分比,透過用電報告與節能計畫,以讓消費者能了解日常用電是否符合預期。
石化產業甩碳脫油 台泥、中油跨界布建快充站
電動車在2021年大幅成長,同時帶動布建充電樁商機,無論是傳產、車廠,或是石化產業龍頭皆大動作投入充電樁。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指出,全球充電站商機可達新台幣14兆元,然以現狀來看,2020年歐盟、美國銷售電動車與充電樁的比例約在8.5:1~16:1之間。台灣目前電動車掛牌數約1.6萬輛,充電站約有1,100~1,200座。全球充電樁的數量明顯不足,且多以慢充為主。市場指出,不只車廠進入充電樁市
讓綠電唾手可得 泓德能源攜起而行綠能打造充電生態圈
2016年創立並專注布局新能源事業的泓德能源宣布將於28日興櫃,總經理周仕昌指出,台灣綠電躉購費率(FIT)預計於2025年正式退場,將是繼2020年電力民營化之後最大轉變,未來綠電業者可透過智慧電力管理提供加值服務與台電競爭。周仕昌以台灣郵政與黑貓宅急便做比喻,前者雖提供較為優惠的價格方案,但後者更具彈性的收送貨機制,讓使用戶願為差異化服務買單。 泓德能源自2020年承接太
充電樁規格大亂鬥 Tesla老車主告別孤兒旅程
充電樁為電動車普及化過程中必要的基礎設施,據了解,純電動車(BEV)龍頭Tesla目前在中國已建設開放逾1,000座超級充電站(Supercharger),而超級充電樁也衝破8,000支。在台灣方面,據經濟部目前規劃,2025年將建置7,800支充電樁,以「慢充」為主、「快充」為輔,預估屆時在公有停車場與路邊被停車場慢充建置量將達6,400支,而快充則約220支。 現今國際標
電力配置難題 充電樁、儲能、電力管理「黃金三角」成關鍵
根據調研機構Canalys報告指出,2021年上半全球電動車總銷量達260萬輛,相較2020年同期成長約160%,而台灣電動車掛牌數則以1年近萬輛幅度增加,以此可以見得,隨電動車掛牌數逐年成長,市場對於「充電」需求也將逐步攀升——交流電(AC)慢充加速進駐社區、商辦,而直流電(DC)快充則預計取代加油站。 然而,2021年上半多次突發性停電,民眾為對於台電電網的可乘載量嚴重缺
5G應用落地桃園 鄭文燦:台廠百年一見新契機
國發會自2016年成立「亞洲.矽谷」計畫以來,持續推動桃園地區產業生態系發展,承接2020年5G開台後的落地應用,國發會與桃園市政府首開5G開放網路驗證平台,提供企業於實驗場域進行5G相關應用落地實測。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30日出席「台灣5G生態鏈產業實現在桃園」論壇時提及,台灣發展5G產業生態系共有兩大優勢,其一為中華電信已在桃園青埔成立受國際聯盟認證實驗室,保障5G相關應用
火線話題:交通科技白皮書 葫蘆裡賣什麼藥?
前不久,交通部成立的「交通科技產業會報」提出12個小組所完成的報告,並匯集成「產業政策白皮書」,作為引領台灣未來中長期交通科技產業發展之指導綱領。產業界熟悉的智慧電動巴士、5G智慧交通應用、交通大數據科技、智慧物流服務等政策目標都包括在內。讓人好奇的是, 聲勢浩大也有大量科技含量的鴻海MIH聯盟為何不在交通科技討論範圍之列? 產業政策白皮書過去大都是由公協會發布,作為產業界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