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醫療最佳助攻 思科台灣總經理:遠距醫療
蔡騰輝/台北 隨著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陸續抵台,疫情陸續獲得控制,但其實許多遠距會議、在家工作、線上視訊診療的模式與操作,都已陸續深植民眾心中。不過,以現況觀之,台灣發展遠距醫療,仍有不少技術性與習慣性的問題須由數位醫療生態成員共同推進。 醫療服務創新 需要專業人員與民眾合作
有犧牲才有革新 落實論人計酬需更多政策誘因
蔡騰輝/台中 數位醫療工具許多時候僅能升級醫療服務,提供更貼近病患需求的幫助,但若能夠從生病前預防醫學角度導入數位工具,是否能讓民眾延年益壽,維持身體健康?針對這個問題,翔新診所院長劉茂彬分析,或許該從健保給付總額與醫病關係行為來分析。 落實論人計酬 需全盤配套與長時間推廣
分級醫療進入第三年 建立衛星醫療照護群更關鍵
蔡騰輝/台中 分級醫療的落實,讓「小病到診所、大病到醫院」的前提,必須提高民眾健康識能,以及建立醫院和診所之間的分潤與合作模式。翔新診所院長劉茂彬分享,以高齡慢性病照護為主的診所,與中大型醫院合作的心路歷程。 非兩點一線 分級醫療是生態成員共同提供服務 劉茂彬同時也
【王欽堂專欄】健保全面開放視訊診療門診 各級院所準備好了嗎?
王欽堂/台北 自5月初開始的這波COVID-19(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來得又兇又猛,從始終未能平緩的確診數、雙北醫療量能的緊繃和第一線醫護傳來讓人難過的個案故事,都讓整體社會陷入恐慌。忘卻了同樣的故事2020年曾輪番在歐美各國上演,甚至連美、法、英、德等國,至今仍尚未從「前十大疫區」排行中除名。 在變種病毒不斷變異下,新冠病毒短期內難以斷絕,人類將被迫與之
防範疫情捲土重來 李偉強:超前部署數位醫療生態
蔡騰輝/台北 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打疫苗。隨著疫情的發展進程不同,公共衛生體系與民眾通力合作之下,全球性的病毒感染情況或有好轉的跡象。然而,隨著全球化發展,大型傳染疾病再起的年數已快速縮短,如何建立未來健康生活,不少專家都認為超前部署數位醫療健康生態實為關鍵。 疫情給全球上了一課 數位健康意識抬
偏鄉缺的是急重症醫療 專家找尋遠距醫療真正市場
蔡騰輝/台北 生活在大都會,大醫院和小診所林立,一般人看醫生並不是難事。健康醫療照護專家認為遠距醫療已能提供無電梯老舊公寓的病患,及偏鄉部份慢性病與輕症病人應用,但量體較大且真正能支撐產業發展的市場,廠商或許應該向海外銀髮市場出發。 疫情期間的遠距醫療 線上諮詢和衛教安撫
建立下個世代的醫院診所 提升醫病關係3大前提
蔡騰輝/台中 掛號、等待、看診、治療、拿藥、回家。病人無論到醫院或診所,看醫生的流程大致如此。過去數十年如此,而在智慧醫療軟硬體發展蓬勃、遠距醫療各式服務多元的現今,病患與醫師之間的互動關係,將不再僅限於看診與治療的空間,在三大前提落實之下,將能夠以更加即時與連續性的方式存續。 前提一:必先再造院內流程與串聯院外資訊
加速落實分級醫療 遠距醫療必須完成的五件事
蔡騰輝/台北 居家辦公(WFH)邁入第三週,衛福部也將各科別遠距醫療服務延長至6月14日。在不影響既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下,遠距醫療若要協助各院醫療量能降載,以及達成全民大健康目標,從醫療衛星網路的建立到健保給付的增加,初期可能有五件事情需要產業共同協力。 隨著疫情發展,採檢人員安全、急診檢傷流程、隔離病人管控、疫苗購買與施打優先順序等醫療體系發展與公共衛
COVID-19後的隱形缺氧問題 高危出院居家檢測更重要
蔡騰輝/台北 上兩週疫情升溫,每日確診數都破百人,使得前往採檢站和急診的民眾數量激增3~4倍。無論確診個案或是自覺有症狀的民眾,都擔憂自己會有隱形缺氧/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的狀況。目前民眾血氧(SpO2)的偵測與應對,在疫情前中後,都已能夠藉由醫療物聯網設備量測與相關配套措施提升安全與降低不安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