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雲端趨勢有哪些重點? 混合雲、IaaS市場成長最強勁
2022年即將進入下半場,企業也持續加速邁向數位轉型。台灣公有雲市場成長強勁,2025年產值上看新台幣830億元。AI新創愛卡拉(iKala)19日發布與IDC合作「2022產業雲端應用趨勢大調查」,iKala觀察,在後疫情時代巨變的環境下,企業加速數位轉型腳步,也提升雲端運算服務市場需求,而未來包括像是混合雲及多雲布局、顧客關係優化,以及雲端資安等,也將會是未來企業評估上雲的三大重點。
全球塞港大亂鬥 海運產業危機如何變轉機?
疫情改變了世界的日常,擾亂全球秩序,其引發的供應鏈動盪更使全球飽受煎熬,直到今日,港口壅塞現象仍未緩解。運輸是一種衍生的經濟行為,尤其全球貿易近九成仰賴海運,與國際經濟息息相關,也因此塞港,塞的不只是港,更堵住全球貿易往來的腳步,大傷產業鏈的運轉。 塞港問題究竟何時解?台灣港務公司董事長李賢義保守看待,認為2022年恐怕不會好轉。但事實上,塞港問題,是多重問題所引發的骨牌效應
數據為王時代 台灣大車隊如何打造新生活服務生態圈?
「台灣大車隊如今不再是交通運輸產業中的一環,而是以數據驅動的科技服務公司。」移動服務產業人士道出這句話,顯示台灣大車隊董事長林村田接下車隊近17年,全公司進行轉骨後的結果。 據了解,台灣大車隊穩站計程車業者市佔第一,達24 % ,全台車隊人數2.2萬人,每年服
因應產業詭譎變化 善用雲運算大數據進行智慧預測
結合雲端運算與大數據的智慧預測,可提供未來經濟趨勢預測與強化製造業預測、量化、規劃的能力以因應市場動態與外部變局,以減少庫存、提升獲利、強化競爭前瞻,並透過持續、即時監測與掌握最新的內部與外部變化以維持作業正常。 根據IndustryWeek報導,製造業面臨消費者行為變化、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起伏、供應鏈破壞等全球市場不確定性的挑戰日益嚴峻,亟需強化預測能力以提早
全球企業加碼數位轉型 供應鏈優化與客戶體驗為重點
IDC指出,在疫情略微放緩之後,2022年將看到更積極的數位轉型科技投資成長。IDC預測,2022年全球用於商業實踐、產品和組織的數位轉型(DX)的科技投資支出將達到1.8兆美元,比2021年成長17.6%,且在2022至2026年預測都會保持這種成長速度,5年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預估為16.6%。 特別是隨著企業加速追求數位優先策略,這些投資正大幅導向內部營運和外部直
雲端代工廠現身 台灣AI創新生態系萌芽
40年前政府主導台灣成立新竹科學園區,工研院技轉成立聯電、台積電,開創了台灣晶圓代工產業的序幕。時至今日,AI幾乎已無所不在,台灣能不能在軟體與AI技術上也開創新的可能?科技部幾年前已經有了答案,在政策支持下,AI創新生態體系正在萌芽中。 政府幾年前提出「AI科研戰略」報告時提到,台灣有幾十年的資通訊研發與製造經驗,應該結合本土廠商的力量,建構出優異的超級電腦和雲端平台,讓產
產業數位轉型 AI已無可替代
政府資源投入對學研界乃至產業界都有引導作用。按照行政院當前政策,台灣未來幾年都將在5+2產業創新的既有基礎上,發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深耕前瞻技術研發,推動產業導入智慧製造、人工智慧(AI)、5G應用,強化產業優勢。根據政府部門規劃,經濟部和科技部(計劃改制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將共同投入以AI為核心技術的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任務。 根據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RB)的定義,A
汽車進入智慧化時代? AI於自駕、座艙中的應用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預測,2025年全球自動駕駛車(簡稱自駕車)市值將上探420億美元,而部分實踐自動化、智慧化車輛將佔整體車市的12.4%,而直至2035年止,預期該智慧化車輛市場規模將持續呈倍數成長,智慧化、自駕化在汽車產業將成為不可逆的發展趨勢。 欲討論人工智慧(AI)於車載方面應用,則不可不提及此三大方向:首先為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衍伸出的Level 5以
一度讓養樂多銷量變3倍 安眠商機有多大?
以經濟先進國家為中心組成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日本每日人均睡眠時間7小時22分,比38個會員國平均的8小時24分少了62分鐘,睡眠不足造成的經濟損失,據日本經濟新聞(Nikkei)報導,約達15兆日圓(約1,170億美元),帶來日本廠商研究安眠市場的動機。 根據日經報導,目前睡眠相關IT應用市場,可分成四類:一、醫療服務的失眠症治療App;二、醫療設備的檢測裝
從天災到人禍頻傳 AI如何打造後疫情韌性供應鏈?
細數過去三、四年,從中美貿易戰、COVID-19新冠疫情、塞港缺櫃、原物料齊漲、淨零減碳到烏俄開戰,甚至工廠火災、停電跳電等事故頻傳,從天災到人禍,正全面改寫全球供應鏈的新秩序,供應鏈布局的基礎,也從過往的降低成本變成「降低風險」。 KPMG最新發布的《2022全球製造業展望》報告中也指出,未來供應鏈風險將被視為最大的威脅。像是持續兩年多的疫情對製造供應鏈帶來諸多影響,包括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