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業4.0與連網資料智慧建構供應鏈數位化優勢
為因應地理政治衝突、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貿易戰爭等劇變,工業4.0從生產現場晉身為製造業的關鍵策略,以強化韌性因應供應鏈破壞,連網資料智慧(Connected data intelligence)已開啟工業製造的下一波數位革命,有助於獲得供應鏈數位化的優勢。 根據Forbes報導,從連網資料獲得的深刻見解有助於設計、生產、提供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以掌握商機,協助工
市場需求驅動生技製藥業擴大導入工業4.0
雲端資料革命以及效率、彈性、可靠、快速製程的市場需求,驅動生命科學產業從實驗室到生產現場都已開始引進人工智慧(AI)、擴增實境(AR)、生物特徵等工業4.0技術。 根據Technology Networks報導,為病患提供新藥的壓力愈來愈大,驅使電腦模擬(In silico modeling)與數位分身(Digital twin)解決方案迅速成為關鍵技術與日益普及,生命科學的
5G低延遲與邊緣運算加速實現5G智慧工廠
智慧工廠結合數位化以及人工智慧(AI)、邊緣運算、無人機、機器學習等技術,具有超高彈性、能適應變動的生產需求。5G超可靠低延遲通訊(URLLC)與邊緣運算運用意圖驅動的安排(intent-driven orchestration),可望促成基於5G網路的製造自動化以實現智慧工廠概念。 根據Telecoms報導,生產現場的連線需求為超高可靠度與超低延遲(10ms以下),以往無線
產業AI化 數位轉型關鍵利器
AI的應用逐漸在醫學、防災、文化、金融、政府服務等各方面開花結果,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可說無遠弗屆。 由於產業AI化趨勢快速變化,經濟部技術處2018年曾經委託工研院啟動「人工智慧共創平台AIdea」,集結議題庫、資料庫、人才庫,共同支援產業發展AI應用。該平台成立迄今4年,使用會員上萬家,除了中小企業外,亦包括大型傳產和電子業廠商,可見數位轉型的趨勢下,各界都對如何使用AI解決
從預測走向決策 數位分身與AI應用整合趨勢
數位分身(Digital Twin) 此一概念最早在2002年被提出,隨著物聯網及人工智慧(AI)技術進步、製造端追求最大效率、最小成本,加上整體製造產業逐步發展數位化、自動化的基礎建設,數位分身的導入不只更容易,應用範圍也擴大。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元件到系統、設計到維修,都可以透過數位分身提供即時的模擬,達到預測與決策輔助。 工業4.0加上後疫情時代,企業對物聯網與數位化需求
打造韌性體質 企業經營者應回歸「本質」
始自中美貿易戰後,全球就開始經歷了一連串的動盪,從COVID-19(新冠肺炎)、氣候變遷到俄烏戰爭,變化與挑戰接踵而來,如今企業所聚焦的生存策略,已經不是如何搶佔市場、打倒對手,而是如何具備「韌性」才能進一步轉危為機,甚至與競爭對手打破藩籬攜手合作找到新的成長曲線。 由DIGITIMES電子時報與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攜手舉辦的《大肚山跨域創新高峰》系列論壇中,探討在不確定時代
生產節拍不能亂 製造業導入RFID技術愈趨成熟
工業4.0概念興起,強調OT與IT技術整合,打破工業自動化系統發展多年封閉架構的藩籬,其中作為底層數據採集的RFID感測器,已被大量運用於工廠製程中。RFID雖非新技術,但隨著智慧製造的發展,以及提高資源運用和成本效率的需求,製造業者也開始採用RFID技術,達到即時位置追蹤、資產或人員的監控、生產線上的流程管控以及供應鏈管理等的應用。 全球知名感測器元件製造大廠台灣巴魯夫(B
布局數位O2O及虛擬行銷 鐵碳FECA吸盤掛勾打開產品藍海
距今12年前,百貨公司裡開始出現「FECA」(非卡)櫃位,販售外觀色澤醒目、形式琳琅滿目,也極具時尚感的強力真空吸盤掛勾,標榜不管小到2公斤以下的小型生活用品,還是大到重逾10公斤的自行車,皆可穩穩當當加以承載。一來完全顛覆了傳統吸盤「僅能承載較輕物品」、「使用久了就會吸不住」等不良印象,二來亦讓使用者不需費力施作鑽孔、打釘等工序,大幅增真空掛勾的應用機動性。 令人意外的,像
善用工業4.0數位技術促成製造轉型
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改變、軟體重定義實體產品、數位化決定永續性,正驅動全球製造業數位轉型,以維持競爭力、提升韌性與責任感。第四次工業革命運用人工智慧(AI)、大數據分析、物聯網(IoT)等工業4.0(Industry 4.0)的數位技術翻轉製造業的營運、通訊、工作方式。 根據VentureBeat報導,2020年一份調查顯示製造業仍有許多數位空白,僅38%的公
智慧工廠資安防禦 IT與OT整合思維大不同
不管是工業4.0或是疫情影響供應鏈穩定,都帶動產業數位轉型的需求,以製造業的流程轉型來說,透過物聯網或IoT提高自動化程度,實現整體設備效率(OEE)數位化,提升生產效率,再到生產線導入全自動虛擬量測(AVM),以達成產品接近零缺陷的目標。 而講求提升效率及品質的同時,IT與OT之間的技術交流愈來愈密切及複雜,IoT環境安全與資訊保護成為不得不防範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