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真是萬靈丹? 產業AI化有哪些挑戰與迷思?
COVID-19新冠疫情自2020年衝擊全球,2021年台灣也因疫情實施半封鎖,遠距辦公成為新工作型態、仰賴線下營運的零售業幾乎沒有人流、工廠生產力放緩等,產業各自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也因為疫情暴露原先組織結構的弱點,企業彈性應變能力變得更加重要。 創投基金蜂行資本(Hive Ventures)日前所發表的一份「2022年台灣企業AI趨勢報告」中就發現,台灣已有近6成企業導入
雲端代工廠現身 台灣AI創新生態系萌芽
40年前政府主導台灣成立新竹科學園區,工研院技轉成立聯電、台積電,開創了台灣晶圓代工產業的序幕。時至今日,AI幾乎已無所不在,台灣能不能在軟體與AI技術上也開創新的可能?科技部幾年前已經有了答案,在政策支持下,AI創新生態體系正在萌芽中。 政府幾年前提出「AI科研戰略」報告時提到,台灣有幾十年的資通訊研發與製造經驗,應該結合本土廠商的力量,建構出優異的超級電腦和雲端平台,讓產
產業數位轉型 AI已無可替代
政府資源投入對學研界乃至產業界都有引導作用。按照行政院當前政策,台灣未來幾年都將在5+2產業創新的既有基礎上,發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深耕前瞻技術研發,推動產業導入智慧製造、人工智慧(AI)、5G應用,強化產業優勢。根據政府部門規劃,經濟部和科技部(計劃改制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將共同投入以AI為核心技術的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任務。 根據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RB)的定義,A
產業AI化 數位轉型關鍵利器
AI的應用逐漸在醫學、防災、文化、金融、政府服務等各方面開花結果,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可說無遠弗屆。 由於產業AI化趨勢快速變化,經濟部技術處2018年曾經委託工研院啟動「人工智慧共創平台AIdea」,集結議題庫、資料庫、人才庫,共同支援產業發展AI應用。該平台成立迄今4年,使用會員上萬家,除了中小企業外,亦包括大型傳產和電子業廠商,可見數位轉型的趨勢下,各界都對如何使用AI解決
抓住你的視野 魚缸AI化海科館看得到
經濟部技術處於Touch Taiwan 2022攜手友達、群創、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美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工研院等產研機構,發表應用不同場域的智慧顯示虛實融合系統、面板級先進製程驗證平台等35項應用,為智慧顯示產業注入新能量。 現場展出工研院研發的全球首創透明顯示車載虛實融合互動系統,可依乘客視線秀出導覽資訊,在飽覽窗外美景時,觀看導覽資訊也不容
從天災到人禍頻傳 AI如何打造後疫情韌性供應鏈?
細數過去三、四年,從中美貿易戰、COVID-19新冠疫情、塞港缺櫃、原物料齊漲、淨零減碳到烏俄開戰,甚至工廠火災、停電跳電等事故頻傳,從天災到人禍,正全面改寫全球供應鏈的新秩序,供應鏈布局的基礎,也從過往的降低成本變成「降低風險」。 KPMG最新發布的《2022全球製造業展望》報告中也指出,未來供應鏈風險將被視為最大的威脅。像是持續兩年多的疫情對製造供應鏈帶來諸多影響,包括零
培養「新黑金」 台機械業探尋半導體產業入場券
台灣機械業近年站在產業價值轉型的浪潮上,積極朝高附加價值市場邁進,希望藉此甩開國際競爭對手的差距,其中之一的目標就是鎖定具有「本土優勢」的半導體產業。近年機械業頻頻向半導體產業招手,雙方展開比過往更密切的合作,半導體需求不墜,也帶動週邊產業跟著起飛,喊出設備國產化的目標,而這是否也讓台灣機械業有機會培育出「新黑金」,打造下一座綿延大肚山黃金六十公里的「護國群山」?
拿下歐美共享平台訂單 正崴以「輕型二輪車」搶攻市場
台灣自1990年代起便享有「自行車王國」之稱號,直至2002年,共有11間主要自行車零件廠,包括台廠、外商及中國台商在內,成立台灣自行車產業聯盟(A-Team),並在當時工業局、中衛發展中心的協助下,導入豐田汽車(Toyota)自動化、即時生產(JIT)模式,促使台灣自行車產業朝向高值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打造如捷安特、美利達等國際知名品牌。 近年來,二輪車電動化及移動共享化趨勢
關鍵技術自製 工研院減速機搭上電動車浪潮
2022年在半導體與電動車雙火車頭帶領下,產業仍持續呈現高度成長,也帶動自動化設備的需求強勁,乘此浪潮,建立關鍵技術國產化也順勢成為台灣產業升級的目標。工研院近年成功研發素有精密機械心臟之稱的「減速機」,這是過去被視為台灣工業較為缺乏的技術能力,在國產化效益上,估計每顆減速機成本可望降低3成。目前工研院減速機已實際與台灣齒輪業者合作開發,將其應用於電動車齒輪箱,另在面板產業也已有導入實績。
台灣電動巴士開疆闢土 海內外見MIT身影
現今全球移動載具減碳趨勢以及台灣「2030公共巴士全面電動化」政策,驅使車用電子、ICT產業鏈跨足電動巴士賽局。以政府端來說,國發會於2022年3月底推出2050淨零碳排規畫,加速交通部2030年客運公車將全面電動化,交通部次長陳彥伯指出,未來在交通方面,將朝三面向進行改善,分別是需求減量、運輸移轉以及技術改善。 電動大巴市場正式起飛 公務車也要電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