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智慧醫療東亞島鏈 台灣形塑群山聳立亞洲
蔡騰輝/台北 台灣擁有位居全球前三的醫療照顧服務品質與效率,同時半導體與資通訊(ICT)供應鏈運籌體系享譽國際,醫療與科技人才雙邊長年合作之下,台灣已有不少品質精良,且能確實解決醫療照顧臨床需求,並可滿足各方利害關係人的解決方案。 DIGITIMES電子時報訪問從健康、醫療、照護產業,到醫療器材開發、輔具研發,以及醫用耗材、診所、藥局、藥廠等醫藥生態系成
重症照護效率提升5倍 雃博俯臥位氣墊床增加氧合並減少壓瘡
蔡騰輝/台北 COVID-19(新冠肺炎)重症病患肺部塌陷,這些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患者容易有血氧濃度急遽下降和「氧合」困難問題,因為需要12~16小時趴著接受高通量氧氣治療,但都需要至少5位護理人員穿著隔離衣協助翻身與常規治療。因此,30年來致力於呼吸器與氣墊床研發的雃博,推出自主研發的俯臥位ARDS治療氣墊床Pro-care Optima Prone,希望協助減
數位健康服務不斷鏈 永續發展重在生態鏈結
蔡騰輝/台北 商業模式一直以來都是創新科技服務廠商的大敵,尤其在健保照顧國人大部分醫療照顧的狀況下,健康促進與數位健康生態該如何永續發展?台大電機系教授陳良基認為,必須先分析數位健康產業特色及生態成員需求,最終或能找出永續經營的方法。 健康創新科技 產業打頭陣 陳良
建立下個世代的醫院診所 提升醫病關係3大前提
蔡騰輝/台中 掛號、等待、看診、治療、拿藥、回家。病人無論到醫院或診所,看醫生的流程大致如此。過去數十年如此,而在智慧醫療軟硬體發展蓬勃、遠距醫療各式服務多元的現今,病患與醫師之間的互動關係,將不再僅限於看診與治療的空間,在三大前提落實之下,將能夠以更加即時與連續性的方式存續。 前提一:必先再造院內流程與串聯院外資訊
加速落實分級醫療 遠距醫療必須完成的五件事
蔡騰輝/台北 居家辦公(WFH)邁入第三週,衛福部也將各科別遠距醫療服務延長至6月14日。在不影響既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下,遠距醫療若要協助各院醫療量能降載,以及達成全民大健康目標,從醫療衛星網路的建立到健保給付的增加,初期可能有五件事情需要產業共同協力。 隨著疫情發展,採檢人員安全、急診檢傷流程、隔離病人管控、疫苗購買與施打優先順序等醫療體系發展與公共衛
不到醫院也能復健 遠距諮詢的5種商業模式
蔡騰輝/台中 台灣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第三級警戒延長到6月14日,遠距醫療線上諮詢服務持續增多,如三高慢性病、術後復健、居家病患的醫療服務需求仍高。如何規劃符合遠距醫療和線上諮詢輔導的商業模式,著實影響醫療服務永續及民眾健康的追蹤成效。 完善的運動和復健 需要各單位接棒協助
緩解醫療量能 醫療機器人再添日本新兵
范仁志/綜合外電 少子高齡化的日本在21世紀處於慢性人手不足狀態,許多電機廠持續推出醫療機器人,但推廣效果有限;疫情下慢性人手不足惡化成急性人手不足,日本電機廠吸收2020年疫情經驗與改良產品後,再度公開相關技術進展,希望更多醫療院所引進。 醫療機器人分成很多種,手術機器人因達文西(daVinCi)專利剛過期,相關產品剛開始接受訂單甚至驗證中,暫時還沒銷
疫情拉長回診距離 骨科術後遠距復健系統來幫忙
蔡騰輝/台中 感冒看醫生,拿了藥回家,如果不適症狀緩解,剩下的藥大家可能就不吃了。但不同病症的療程不同,有些藥必須確實服用與塗抹,才能提供最好的療效。為了提升骨科手術病患回家後的運動復健醫藥遵囑性,谷盺生物科技創辦人醫師林佳緯與團隊建立了「愛復健智慧服務系統」(iRehab System),希望幫助醫療人員與病人得到更好的運動復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