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催生新檢測需求 3D量測後勢看漲
由於電動車的動力系統與燃油車的結構大不相同,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們也需要透過生產技術的革新,以適應電動車關鍵組件的生產和裝配。而電動車領域的創新,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精度需求,也催生了新的3D量測任務,並開啟了3D品質檢測的方式轉變。 馬路科技表示,隨著技術的進步,智慧生產與自動化製造技術進一步提升現代化汽車研發製造的速度,短則一兩年就能完成一台新車的開發流程,同時製造的效率與精
新能源車為汽車自動化生產帶來哪些轉變?
2022年光是2月,全球電動車市場銷售量逾54萬台,年成長率為91.7%,電動自行車的市場也日趨火熱,尤其在德國市場,年成長相較2021年多達近36%。火爆的成長態勢,證明隨著世代變遷,人們的生活型態的追求也大不同,更加注重健康、環保、運動與生活品質等議題,進而使全球新能源產業逐漸轉型愈來愈受關注與重視,這其中也為產業的相關製造技術帶來新的變化。 理論上,無論電動汽機車或自行
全球企業加碼數位轉型 供應鏈優化與客戶體驗為重點
IDC指出,在疫情略微放緩之後,2022年將看到更積極的數位轉型科技投資成長。IDC預測,2022年全球用於商業實踐、產品和組織的數位轉型(DX)的科技投資支出將達到1.8兆美元,比2021年成長17.6%,且在2022至2026年預測都會保持這種成長速度,5年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預估為16.6%。 特別是隨著企業加速追求數位優先策略,這些投資正大幅導向內部營運和外部直
工廠自動化變化多 機械安全走向All-in-One
智慧製造浪潮來襲,工廠自動化需求提高,不僅對相關自動化產品和方案的需求成長,對機械安全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如何通過機器和設備自動化,確保人、機器和環境的安全,不只製造商本身相當關注,包括供應鏈也受到嚴謹規範。 台灣皮爾磁資深服務暨產品技術經理王紹維舉例,像是因應近年新能源車加速發展,產業積極擴產,目前觀察到包括Tesla在內的各家車廠,不只以身作則要求廠內所有使用的製程設備都要
機械手+AMR大勢所趨 達明推MCS物料管理系統
廣明旗下的達明機器人指出,AMR搭載機器人與視覺系統,將可提升40%生產效能,為讓工廠易於管理多台AMR,達明提供客製化MCS (Material Control System)物料搬運系統,統籌管理MES所下達的指令,並優化運行中的效率如時間、耗能、運行過程中保持移動的安全,可整合各廠牌AMR之派車軟體或車隊系統。 全球半導體需求持續高漲,在各家廠商大喊產能擴張的同時,如何
加國AI企業Pleora尋找台灣策略夥伴 共拓智慧製造市場
創造工業用自動化使用的網路攝影頭介面標準GigE Vision的加拿大人工智慧(AI)公司Pleora Technologies,加入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CTOT)2022年的加速器計畫,希望能透過此機會在台灣找到系統整合商或硬體製造商,攜手合作拓展其在亞洲的工業自動化市場。 Pleora總裁侯卓文接受DIGITIMES專訪,表示其無程式碼開發平台具有高度彈性,能為許多希
產業AI化尚未普及 如何創造最大推力?
DIGITIMES首度以產業AI化、AI產業化為主題舉辦「Taiwan AI EXPO」,一連三天展會邀請多位重量級產業專家分享對AI的洞見,包括鴻海研究院執行長李維斌、台達研究院院長闕志克以及廣達技術長張嘉淵等。而其中作為新創代表,近年以拿下兩岸最大鋁箔製造廠的全廠AI檢測方案打開知名度的開必拓數據也參與其中,並透過新創視野,觀察近來產業AI化的發展現況。 開必
人工智慧當道 跨域與應用能力是AI高階人才關鍵
各行各業都面對著人工智慧(AI)當道的趨勢,這條康莊大道上常聽「AI產業化,產業AI化」這句話,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執行長溫怡玲表示,隨著越多企業將AI導入各種解決方案的過程中,經常面臨缺乏人才的挑戰。究竟何謂AI人才?又該如何培育AI人才?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蔡宗翰認為,具備領域(Domain)專業知識、並能結合資工基礎的跨域人才,會是未來高階AI人才的趨勢。 蔡宗翰
產業數位轉型 AI已無可替代
政府資源投入對學研界乃至產業界都有引導作用。按照行政院當前政策,台灣未來幾年都將在5+2產業創新的既有基礎上,發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深耕前瞻技術研發,推動產業導入智慧製造、人工智慧(AI)、5G應用,強化產業優勢。根據政府部門規劃,經濟部和科技部(計劃改制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將共同投入以AI為核心技術的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任務。 根據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RB)的定義,A
從預測走向決策 數位分身與AI應用整合趨勢
數位分身(Digital Twin) 此一概念最早在2002年被提出,隨著物聯網及人工智慧(AI)技術進步、製造端追求最大效率、最小成本,加上整體製造產業逐步發展數位化、自動化的基礎建設,數位分身的導入不只更容易,應用範圍也擴大。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元件到系統、設計到維修,都可以透過數位分身提供即時的模擬,達到預測與決策輔助。 工業4.0加上後疫情時代,企業對物聯網與數位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