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手線第31站 VR新秋葉原站開張
在東京奧運與帕運期間推出的企劃,VR秋葉原車站,因創下日本企業VR展示到訪人數最高紀錄,經研究後,JR東日本(JR East)決定重啟,在日本山手線JY03秋葉原站,比照英國倫敦國王十字車站的9又4分之3月台模式,設立JY31、新.秋葉原站(Virtual Akiba World),2022年3月25日開幕。 [video=www.youtube.com/watch?v=DN
日本飛行車體系訂2025年大阪世博展出
無人機技術帶動2010年代新的飛行車事業構想,日本當時便展開相關投資,預訂2020年東京奧運會場展示,但因制度修訂與疫情技術等問題,即使東京奧運延後1年,飛行車還是只能公開實驗影片,但日本仍不放棄飛行車事業,新訂的公開展示時間,設定在2025年的大阪世界博覽會。 目前日本最重要的客運無人機計畫,是由多廠資助的新創SkyDrive研發的2人座電動垂直起降無人車,最新款式SD-0
從自動找零到自動生產 Glory轉型有成
負責日本東京奧運相關宣傳,橫濱鋼彈工廠啟動實驗的廠商,日本基礎建設廠川田工業(Kawada),在機器人自動化生產領域也打開市場,藉由旗下機器人子公司Kawada Robotics與日本自動找零機大廠Glory的合作,2021年底已有30個客戶,2022年預計將增加13個客戶,令其他機器人廠側目。 而Glory與Kawada Robotics合作成功,搶下如化妝品大廠資生堂(S
日本推廣虛擬澀谷成功經驗 擬再為虛擬國度秩序立法
XR成為重要科技趨勢,據日本經濟新聞(Nikkei)報導,日本政府與廠商不只提供技術擴大XR應用,也提出現有制度在虛擬城市中的漏洞,有意修法對應。 2020年5月開始的虛擬澀谷(Virtual Shibuya)開啟了日本虛擬城市之先,本來是配合2020東京奧運及5G無線通訊服務推廣,由日本電信大廠KDDI與澀谷地方政府及廠商合作的展示,但因疫情而改成製造與真實澀谷一樣的虛擬城
辨識臉部也能辨識肌膚 日廠以AI擴大護膚用品商機
東京奧運時,日本積極展示臉部辨識AI用在保全服務,此後日廠決定善用臉部辨識AI,不過這次強調的則是化妝應用,更從中找到開發男性護膚市場的潛力。 疫情減少人們面對面的機會,需要面對面分析當事人外貌膚質的高級化妝品行銷就受到很大打擊,日本化妝品業者Fancl在2021年9月推出AI個人肌膚分析App,消費者可透過手機問答分析自己的膚質,若需進一步診斷,也可透過App預約專員提供服
NEC公開數位化新戰略 企業醫院共用AI與平台
日本NEC公開最新的2025中期經營計畫,在奧運帕運結束後的9月起,陸續公布核心數位轉型戰略細節,強調擴大與海外雲端服務大廠如AWS的合作,結合自家的5G、AI、與生物辨識等醫療相關技術,建立完整的數位轉型服務,並與醫療事業產生連動,推動長期成長。 經營目標方面,NEC提出2025會計年度(2025/4~2026/3)核心數位轉型事業,營收達2020會計年度4倍的5,700億
疫情下的奧運、帕運 保全革新有哪些?
東京奧運與帕運是日本廠商展示新技術的機會,但相對於Sony、NTT、Panasonic等廠,賽事前夕與比賽期間不斷宣傳自家技術,負責保全核心技術的NEC,等到賽事結束的2021年9月6日,才對外公開該廠在奧運、帕運期間應用的技術。 根據NEC公布資料,該廠奧運期間的重點保全技術,共有五項:一、應用LTE技術的專用無線通訊系統;二、防疫用各賽場人流擁擠度顯示系統;三、以人臉辨識
激勵AR運動觀賽應用 日政府推2022年2億日圓計畫
日本的運動賽事VR/AR應用從2018年開始測試,到2021年的東京奧運與帕運獲得良好成果,為延續這股熱潮,日本文部科學省下的運動廳提出鼓勵計畫,以政府預算激勵廠商發展及活用AR觀賽技術,2022年首年預算為2億日圓(約181萬美元)。 運動廳提出的計畫,運動X科技活用推進事業,是日本推動XR技術事業的一環,不過奧運的XR應用中,VR運動賽事播放僅限於有VR顯示器的觀眾能欣賞
佳能攜手IBM捕捉空間動態 VR藝文革命進行式
范仁志/綜合外電 日本東京奧運即時體育VR影像轉播,提出空間捕捉影像(Volumetric Video)技術,以多台攝影機同時攝影並即時運算,讓使用VR顯示器的觀眾能看到前所未有的VR影像,奧運結束,日本光學大廠佳能(Canon)要轉用這個技術,用在藝術文化數位保存,以及演唱會轉播等其他市場。 空間捕捉影像技術,是將多組同時不同角度平面影像,以整合運算判
VR再現真實法隆寺 全球最老木造建築鋪陳凸版轉型路
范仁志/綜合外電 現存全球最老的木造建築,西元7世紀前半建立的日本法隆寺,在1993年成為日本最早的世界遺產兼國寶,本來是絕佳藝術觀光教育兼佛教聖地,但目前內部僅部分開放,還在很多是套上保護措施的情況。 凸版印刷(Toppan)與東京國立博物館(Tokyo National Museum)、國立文化財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of 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