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當道 跨域與應用能力是AI高階人才關鍵
各行各業都面對著人工智慧(AI)當道的趨勢,這條康莊大道上常聽「AI產業化,產業AI化」這句話,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執行長溫怡玲表示,隨著越多企業將AI導入各種解決方案的過程中,經常面臨缺乏人才的挑戰。究竟何謂AI人才?又該如何培育AI人才?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蔡宗翰認為,具備領域(Domain)專業知識、並能結合資工基礎的跨域人才,會是未來高階AI人才的趨勢。 蔡宗翰
半導體人才匱乏 南台灣補缺口也育EV
半導體已經成為台灣經濟、產業甚至是外交上的「護國神山」,而近年來電動車、元宇宙、AI等新興領域的發展,更加凸顯半導體的重要性,加上世界各大半導體廠都在積極擴產,使得人才缺口愈來愈大,成為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隱憂。 半導體人才匱乏有多嚴重?根據統計,2021年台灣整體半導體人才需求約近3萬人,但實際相關科系的畢業生僅1.2萬人,供需失衡嚴重,讓業界大老不得不出面喊話,聯發科董事長蔡
「突破毛利天花板」 機械業拉ICT組5G產業大聯盟
台灣機械業持續成長,目標2025年突破新台幣兩兆元目標,但關鍵在於如何突破毛利天花板,業界指出,機械業未來必須翻轉傳統單機銷售模式,其中售後服務更是凸顯競爭力的關鍵。為此台大號召5所大學及15家業者共組「5G智慧製造產業旗艦團隊與產業聚落聯盟」,目標將台灣的兩大優勢:資通訊產業與機械業,透過平台的連結,強化機械業在數位產品與服務的開發。 前虎尾科大校長、聯盟計畫主持人台大機械
清大與石化業者合作 廢料變黃金
清華大學2014年開始與長春集團合作執行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又稱產學大聯盟計畫),投入新世代綠色化工材料及智慧製程。科技部指出,這項產學合作把捕獲的二氧化碳進行純化,可用於生產乾冰與電子級CO2。台灣一年的電子級CO2需求量約3萬至5萬噸,而這項技術能有效擴大減碳效益。 科技部指出,台灣是工業高度發展的國家,降低碳排量是產業所面臨到的迫切任務。尤其是石化產業,應該從促進循環
電動滑板車滑進校園 台系新創解決校園移動服務
共享電動滑板車獨角獸Bird、Lime創立於2017年,皆於極短時間內值達到獨角獸規模。新加坡電動滑板車新創Beam亦在此波趨勢之下應運而生,2021年4月,東京街頭也出現了一款名為Luup的共享電動滑板車,企圖補足最後一哩路交通缺口。 據麥肯錫(McKinsey&Comany)調查預估,全球最大微型共享移動市場,包括電動滑板車、自行車服務在內,預計在幾年之內可達到5,000
AI人才供不應求 企業數位轉型進度恐受影響
科技部曾提出5年投入新台幣160億元經費建構台灣AI創新生態環境,政府和民間攜手合作培訓超過1萬名AI菁英技術及應用實務人才的政策。不過經濟部的一份報告指出,隨著AI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愈來愈廣,就業市場上對於擁有相關技能的AI人才需求也快速增加。儘管學校端已不斷加開課程、增加入學人數和開發新學程以滿足學生的需求,但就業市場上仍普遍出現AI人才短缺的情況。 科技部曾向行政院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