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產業聚落與地利優勢 台中能成離岸風電產業重鎮?
隨著全球極端氣候造成的衝擊越來越嚴峻,如何減少碳排放也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自歐盟2021年打響碳關稅(CBAM)第一槍後,各國對於淨零碳排的行動也採取較以往更主動的作為,隨之帶動各國對於像是新能源車、綠能轉型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 台灣在2022年3月正式公佈「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其中能源轉型路徑明確規劃出,2050年離岸風電裝置量要達到40至55GW(百萬瓩)。台灣在
工研院號召17所學研合作 加速機械領域零碳人才養成
因應全球產業發展淨零碳排趨勢及機械產業轉型升級挑戰,工研院日前宣布號召台灣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虎尾科技大學等17所大專院校,積極布局跨領域整合及人才培育。合作範疇包括智動化技術、電動載具技術、低碳製造技術及負碳、碳捕捉、循環技術等具前瞻性的製造業淨零碳排技術。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饒達仁,全球力行減碳,但目前有六成耗能來自工業,可謂站在減碳第一線,而如此龐
新興科技助產業數位升級 遠傳治療轉型痛點有妙方
近年來,「數位先行」已成各產業發展與轉型的重要關鍵字,包括台灣傳統製造業在內,皆想一探數位轉型能否帶動產業轉型,進一步提升效能、降低成本、強化台廠於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對此,IDC於2021年底提出預估,認為直至2023年,全球將有超過52%的GDP來自於數位轉型及數位技術投資,而亞太地區則至少有約65%的GDP來自數位技術相關貢獻。 該驚人的成果也將帶動ICT產業大躍進。回頭
消弭SDV時代隱憂 GuardKnox以航空防禦技術優化車載資安
隨著全球汽車產業逐步邁向電動化,未來車將擁有更先進自駕功能,車載資安也將成為衡量汽車品質的指標之一。 儘管市面上已有相關產品,以色列新創公司GuardKnox Cyber Technologies(以下簡稱GuardKnox)仍在眾多車載資安業者中脫穎而出,利用航空防禦技術,打造出軍用級的汽車網路安全解決方案。GuardKnox首席執行長兼聯合創辦人Moshe Shlisel
創投挹注500萬美元 助台灣大車隊55688蛻變超級App
2020年,當全世界都仍在觀望Covid-19可能為產業、市場帶來哪些衝擊時,Headline Asia合夥人黃立安便於社群媒體寫下「預期COVID-19將為我們的生活、工作、娛樂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行各業都將被這種病毒給顛覆。」 與此同時,Headline Asia的投資旅程並未停歇,黃立安認為,疫情將為該數位經濟產業帶來與其說是衝擊,不如說是新的契機。而其中,尤以交通、
全球企業加碼數位轉型 供應鏈優化與客戶體驗為重點
IDC指出,在疫情略微放緩之後,2022年將看到更積極的數位轉型科技投資成長。IDC預測,2022年全球用於商業實踐、產品和組織的數位轉型(DX)的科技投資支出將達到1.8兆美元,比2021年成長17.6%,且在2022至2026年預測都會保持這種成長速度,5年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預估為16.6%。 特別是隨著企業加速追求數位優先策略,這些投資正大幅導向內部營運和外部直
淨零政策接力出爐 企業跟上腳步了嗎?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公開宣示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的期程及相關政策,而台灣則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先是金管會打頭陣在三月公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需在2027年完成碳盤查,緊接著國發會也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規劃,以五大路徑、四大策略等提出階段性目標。縱使外界反應有許多路徑不夠具體,或是策略過於模糊,但台灣總歸是踏出了淨零目標的第一步,而這也代表接下來企業得在更明確的
不確定的變動時代 台灣產業永續發展之道
當前全球處在充滿不確定的變動時代,中美對抗、疫情肆虐、氣候變遷、地緣衝突等,時局變化速度之快,令人難以招架,對企業來說,如何建立韌性,以隨時抵抗衝擊彈性布局,也被視為重中之重。 DIGITIMES與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共同舉辦第三屆「大肚山產業跨域創新高峰論壇」,此次主題特別聚焦「永續」,除探討企業在變動時代下的永續經營,也因應全球邁向淨零時代,企業除了要運用數位科技達到產業
以數據為中心 MaaS與EaaS帶動產業數位轉型
數據為王的時代,任何產業結合數據,就像是擴大無窮無盡的事業版圖,例如和泰汽車發展移動及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MaaS),意圖將所有關係企業資料庫合而為一,以一個平台管理所有集團下的顧客所帶來的數據資料,從賣車業務發展出旅遊事業,把汽車產業轉型成移動服務。 不僅如此,近年許多台廠、新創靠著能源產業轉型,電力在能源佔比也不斷提高之下,加上人工智慧已成現
產學合作是解方? 二輪、四輪電動車需求人才大不同
跨領域人才培育、大專院校與技職課程的轉型、產學接軌等議題,隨著近年純電動車(EV)市場興起、大型企業面對高附加價值人才的需求漸殷,激起一波「搶人才」風潮。 針對EV人才需求崛起,目前任台灣電動綠能協會秘書長、同時也是中興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的賴慶明表示,過去長時間以來,台灣電動車人才養成仰賴4大機構,分別為工研院(ITRI)機械、資工、綠能等所,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