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電池檢測能量 UL助攻台灣電動車產業發展
UL Solutions身為安全科學領域全球專家,提供測試、檢驗、認證等服務,連同所需的軟體產品和諮詢服務。隨著新移動時代展開,在台灣本來就有研究開發團隊的UL Solutions在台灣成立第一個電動載具暨儲能測試實驗室海外實驗室,希望未來能成為台灣電動載具發展最佳推手。 UL Solutions副總裁暨台灣總經理陳宗弘表示,UL Solutions核心宗旨為Safety、S
美降低通膨法案助攻 綠能廠或加碼投資
南韓綠能企業有望受惠美國參議院通過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近來,南韓綠能業者韓華解決方案(Hanwha Solutions)傳考慮加碼投資美國太陽能廠,並擴大在美影響力。 據韓媒DigitalTimes引述業界消息,韓華解決方案正在研議美國喬治亞州太陽能模組工廠的增設方案。由於IRA法案將挹注規模3,690億美元於乾淨能源補貼,
華邦電把零碳排擺首位 2030年台中廠綠能達90%
華邦電董事長焦佑鈞表示,儘快導入綠能將是華邦電首要思考的推動方向,並積極研究要如何達到碳中和,希望在可預見的未來達到零碳目標,並推動產品減碳,如SPI Flash設計能降低封裝需求,屬於減碳的綠色產品,同時預計2030年台中廠將達成90%電力採用綠能的目標,朝向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發展。 針對近期兩岸緊張情勢升溫,焦佑鈞表示,中國市場比重佔全球至少30%,不能因為比重低於其
100%綠電的電動車充電站窒礙難行 問題出在哪?
截至2021年為止,全世界累計銷售超過1,300萬輛電動車,佔所有氣銷售總數僅3%。歐盟規定,自2020年起,歐盟境內95%的新車每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不得超過95克。另根據勤業眾信報告指出,全球動車未來10年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上看29%。最後,彭博(Bloomberg)也表示,2040年時每10輛賣出的新車當中,就有6輛是電動車。上述種種,無不明示或暗示,即便車主現在開的還是燃油車,但是未
多晶矽價格續漲推升太陽能設備成本 恐不利減碳目標
隨著多晶矽價格走揚在整體供應鏈持續蔓延,迫使太陽能設備製造商成本居高不下,恐不利於潔淨能源部署計畫。 根據彭博(Bloomberg)報導,中國通威太陽能公司日前將太陽能電池價格依尺寸調漲3.2~4.1%不等;隆基綠能科技公司則將晶圓價格提升3.3~4.3%。上述產品漲價主因係關鍵原物料多晶矽價格,自5月中因工廠事故和維修規劃停產而上漲15%。 據中國半導
交通部列標配 創奕攜工研院搶攻電巴駕駛輔助系統
國產電動巴士關鍵駕駛輔助系統問世。工研院與電動巴士製造商創奕能源合作,研發台灣大客車專用的車道維持輔助系統。目前已搭載於創奕能源的12米低底盤電動巴士,未來將導入國產電動巴士,除增進大眾運輸工具安全,亦提升廠商自主開發技術能量,並規劃進軍東南亞市場,增進台灣電動車業者國際競爭力。 這套自主開發的車道維持輔助系統(Lane Keeping Assist System;LKAS)
Panasonic加速零碳排建設 計畫加入氫能助攻
歐美日中政府逐漸調高環保相關目標,企業跟進提前零碳排目標達成時限,Panasonic 7月13日公布新的減碳計畫Green Impact Plan 2024,以2030年全球250間工廠實質零碳排為目標,即起擴大投資,2024年希望將零碳排工廠增加到2020年的5倍,也就是目前4倍的37間。 至於實質零碳排的方式,已經應用的有太陽能發電、環保電器、無人化技術、蓄電池與電動車(
台灣綠能拚轉型 風機製造、輸電線路、運輸安裝需再加油
台灣副總統賴清德表示,當綠能深入更多產業時,也將大幅降低台灣對進口能源的依賴。預估台灣進口能源依存度可望從2021年的97.4%,降低到2050年的50%以下。 其次,未來歐盟等國的碳邊境機制,出口產品的碳足跡將受到各嚴格規範,可見台灣產業對於綠能的需求愈發迫切。為了滿足產業需求,台灣必須加把勁發展綠能。 賴清德指出,台灣擁有絕佳的天然風場優勢,全球前2
台泥躋身台灣首家EP100會員 強攻綠金產業鏈
能源轉型顯然成為近年全球不可擋的趨勢,各國陸續推出淨零碳排政策,加速綠電商機,包括創能、儲能、用能與節能產業,都被業者視為不容小覷的一環。 其中,離岸風電為產官極力合作的產業,據了解,2022年有4座開發商風場正積極施工,包含沃旭(Orsted)的大彰化風場、彰芳一期風場、海能風場以及允能風場等,預估2022年底台灣海峽離岸風機累計設置可達200座以上風力機,提供台灣更多再生
能源斷鏈有解?新型催化劑大降綠氫成本 西子灣變成氫海不是夢
目前水電解用的貴金屬催化劑成本昂貴,為了讓氫的生產成本降低,中山大學研究團隊使用鐵與錳兩種元素,研發出新型催化劑,成本僅為貴金屬的千分之一甚至更低,可大幅降低電力成本。 全球夏天不斷突破高溫紀錄,加上烏俄戰爭凸顯歐洲在天然氣等能源需求與民生經濟的兩難,為了減少使用石化燃料,降低全球暖化與環境問題,發展乾淨且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 利用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