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ESG環保作為系列報導-9】現代汽車打造循環經濟與氫價值鏈
隨著碳排放議題獲得重視,全球電動車市場也跟著蓬勃發展,在2021的銷售規模相較2020年成長109%。南韓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作為世界第四大車廠,早已開始布局,將汽車技術研發主力由燃油車轉至各類電動車,其優異的策略管理能力,發展氫生態系等相關創新作為更是為其打造出新的成長動能。 現代汽車成立於1967年,主要產品包括了最初的燃油車,到現今發展油電混合車、氫燃
不讓一杆多用變災難 仁寶攜手新創示範5G智慧杆
遍佈城市各處的路燈智慧化後,轉而以智慧杆形式成為未來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基礎建設,目前全球約有3.6億盞路燈,但具有聯網功能的智慧杆僅約720萬盞,市場也預期到2028年時,全球將有超過9,000萬盞智慧杆,龐大商機吸引全球業者競逐,台灣也不例外。包括積極投入5G專網發展的仁寶,也瞄準智慧杆商機,近日仁寶也在COMPUTEX 2022上對外公開最新成果,將攜手能源管理新創公司思納捷在高雄亞灣區打造標準
【企業ESG環保作為系列報導-5】NVIDIA如何在ESG超車英特爾、 超微?
氣候變遷成為企業營運重大風險之一,社會、投資人和監管機構對企業ESG (環保、社會與公司治理)的表現也更加關注,因此ESG也成為企業產品效能、財務表現外的另一競爭平台。圖像處理器(GPU)大廠NVIDIA獲得多個ESG評鑑機構給予亮眼的評級,表現都遠遠超出競爭對手英特爾(Intel)和超微(AMD),顯示NVIDIA在ESG策略上有其過人之處。 根據MSCI ESG Rati
抓住AI能源規劃商機 思納捷完成1億募資
全球減碳壓力加劇,企業對於能源規劃的需求也大增,相關商機跟著起飛。以雲端AI能源總管起家的新創思納捷科技12日宣布,完成新台幣1億元募資。看好當前全球力行減碳與能源轉型,各行各業在能源管理上的需求只增無減,此輪資金未來將強化其在能源管理平台的服務並推展人工智慧等應用。 據悉,此次募資是由華新麗華子公司華新電通領投,以及東元電機旗下東安投資、藍濤亞洲旗下基金濤略資本、與華鎂鑫科
成本更低體積更小的可攜式電動車充電站GoHub
ZipCharge發表最新的模組化可攜式電動車公共充電站GoHub,只需要1個停車格的空間位置就可安裝,同時支援單邊5個充電器與雙邊10個充電器兩種配置版本,GoHub配備ZipCharge的Go電力銀行以提供可攜式電力。 [video=www.youtube.com/watch?v=iiujtQZlUYY] 根據Electrek報導,ZipCharge
2028年全球智慧電表市場規模將逾557億美元
Global Market Insights發表研究報告,預測2026年全球智慧電表(Smart meter)市場規模將成長152億美元、2028年規模將超過557億美元。智慧電表解決方案快速普及與民間投資強勁,將驅動亞太地區智慧電表部署,2022~2028年市場成長率將逾14%。 根據Smart Energy International報導,Global Market In
順益端出首輛純電卡車 高碳排車廠化身綠能示範展區
近年ESG大勢所趨,大多廠辦始以新能源管理、綠能建置為首要方向。以交通服務、組裝製造以及車輛相關服務為主要業務的順益集團,日前已將集團的「中壢汽車城」升級為「綠能示範廠區」,具備虛擬電廠三大應用,分別為自發自用、電力調度與能源監控,設置太陽能發電裝置、儲能蓄電池設備以及能源管理系統。 軟硬整合促成台灣汽車產業第一座企業虛擬電廠
聯齊以家庭能源管理回應日Society 5.0 獲2022 iF設計獎
近年積極推動庭能源管理,能源物聯網新創聯齊科技(NextDrive)因應未來高齡化社會挑戰,此外各國再生能源強勁需求,提出透過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建構的服務平台,運用能源數據連結家庭場域的能源,企盼透過大數據與物聯網提供高價值的跨領域服務平台,形成超智慧社會,15日聯齊發布,研發的Ecogenie+家庭能源管理App榮獲2022年德國iF服務設計獎項(Service Design)。
數位轉型加速 羅昇營運升溫
智動化技術服務業者羅昇表示,疫情及氣候變遷帶來的智慧自動化及儲能需求持續加溫,進一步推動客戶群積極加速數位轉型,讓羅昇2022年3月合併營收達新台幣3.92億元,為2015年6月以來新高。 羅昇表示,將持續往智動化暨綠能Total Solutions Provider的方向前進,陸續已完成結合子公司資騰科技、BlueWalker GmbH,搶攻半導體製造服務及綠能商機,建置更
綠能為EV生態系中關鍵一環 綠領人才需求強勁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2020年統計資料顯示,目前火力發電仍佔台灣發電來源比重高達82%,其次則是核能的11%、再生能源的5%及抽蓄水力的1%。因此,火力仍是台灣最主要電力來源。未來當電動車(EV)普及,台灣是否面臨更嚴重的缺電情形? 產業人士指出,每個產業皆需能源管理,否則停電的頻率將會不斷提高。2021年到今年,發生了數次大停電,更是凸顯儲能的重要性,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