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Vivacity展示AI交通感測器安全性
英國交通技術新創Vivacity Labs與丹麥Danish Outdoor Living Lab(DOLL)合作,以超過400英畝的生活實驗室空間,展示Vivacity人工智慧(AI)交通感測器在智慧城市安全性和永續性等方面的能力。 據Traffic Technology Today報導,DOLL為歐洲最大的測試場地,同樣也具備展間和創新中心等多功能,這次為Vivacity
Skyline推出大廈洗窗機器人Ozmo
以色列Skyline Robotics與建築修復及維護服務供應商Platinum建立多年合作夥伴關係,於紐約市提供高樓大廈洗窗機器人Ozmo,藉此步入美國市場。據悉,Platinum本身的服務,在紐約便已承攬了65%的頂級商業辦公大樓,可提供Ozmo廣大的使用基礎。 [video=www.youtube.com/embed/l6nQQubf3j0]
TIER整合Gaiyo 交通路線規劃一機搞定
微移動(Micro-mobility)營運商TIER Mobility於2021年9月在荷蘭推出,日前宣布已與當地交通即服務(MaaS)應用程式(App)Gaiyo進行整合,成為荷蘭首例。對雙方而言,此次整合為MaaS全面發展踏出重要一步。 據Intelligent Transport報導,從家出發到車站、再從車站移動到目的地,往往有一段路需要步行,而像是TIER電動滑板車這
Verizon與日產合作測試 減輕V2X感測器運算負擔
Verizon已與日產(Nissan)完成了一項研究概念驗證,展示以邊緣網路處理來自汽車和周遭設施的數據,並以近乎即時的效率對車輛發送安全警示。 據 ZDNet報導,日產的矽谷團隊以許多不利於視線的場景做為實驗,用來測試駕駛能否在這些場景中應對行人或從障礙物背後迎面而來的車輛。若驗證順利,則可以部署在加州康縣的高車流量十字路口、退休人士社區或其他容易發生事故地區。
莫斯科使用監控辨識技術 對不打燈的駕駛開罰
莫斯科道路影像監視器如今已用來判別不打前照燈或日間行車燈的汽車,先以資訊處理技術檢查攝影機拍到的數據,再依法處以500盧布(約7美元)罰款。 據Traffic Technology Today報導,莫斯科交通管制中心(Moscow Traffic Control Center)會先檢查來自攝影機的所有資料,確保神經網路正確辨識交通違規行為,避免司機收到不合理的罰單,而明確數據
提升5G IoT全球涵蓋率 奈米衛星或為理想選擇
5G衛星營運商OQ Technology完成奈米衛星Tiger-2的IOC(In Orbit Commissioning)測試,並準備開始向客戶演練,目前已與幾家有興趣使用衛星5G物聯網(IoT)服務的潛在客戶協商,預計2022年開始為耐延遲(Latency-tolerant)低功耗裝置提供商用服務。 據Geospatial World報導,完成IOC及偏遠地區測試意謂該公司
富勒頓推動綠能建設 解決城市翻新的兩難
美國加州富勒頓(Fullerton)市政府試圖在預算不足的情況下解決基礎建設老化等問題,最終想到兩全其美的辦法,即投入新的LED公園路燈、太陽能電池板和電動車充電站等建設,節約能源省下的金額可望超過公共債務。 據Orange County Register報導,富勒頓正計劃城市多次節能升級,耗資890萬美元。市政府官員表示,在升級工程的25年週期當中,預計可節省約200萬美元
非侵入性穿戴式感測器 可測量汗水中葡萄糖
測血糖往往給人採血疼痛的印象,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SU)研究團隊開發一種穿戴式血糖檢測儀,能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即時檢測汗液中的血糖值。 據Medgadget報導,檢測儀的感測器是由雷射誘導石墨烯(LIG)和鎳金合金組成,成本低廉,且無需酵素參與即可檢測汗液中的葡萄糖。感測器中則備有一個吸納汗水的微流控空間,其中鹼性溶液會與汗液中的葡萄糖產生化合物,進而引發合金產生反應,並產生
莫斯科地鐵推Face Pay 乘客可刷臉付款
莫斯科地鐵(Moscow Metro)全面推出Face Pay服務,乘客可以透過臉部辨識技術給付車票。 據Traffic Technology Today報導,莫斯科交通當局日前對新系統進行測試,乘客可將Troika交通卡和銀行卡連動到莫斯科地鐵的專屬行動應用程式(App)並上傳自己的照片。莫斯科地鐵表示,所有乘客數據都經過安全加密,而即時辨識技術可以區分真人及圖像,所以使用
Bird開發感測技術 防止滑板車騎上人行道
環保電動交通工具業者Bird首創智慧人行道防護技術,其中感測器解決方案則與無線通訊及定位技術業者U-blox合作設計開發,雙方技術整合為的是避免用路人將電動滑板車等微型交通載具騎上人行道。該技術目前正在美國密爾瓦基和聖地牙哥進行測試,預計在2022年初於西班牙馬德里進行測試。 據Traffic Technology Today報導,如今愈來愈多城市希望將共享微型交通載具融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