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動東數西算 打造中央資料中心系統
中國於2022年2月宣布啟動「東數西算」大型基礎建設工程。這項工程預計在2025年前完成,目的是將中國東部地區不斷成長的資料運算需求,轉移到地廣人稀但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進行處理。 據TechNode報導,中國新推動的「東數西算」項目,反映了運算與資料處理基礎設施從中國東部轉移至西部的趨勢。這項大型工程計劃在京津冀、長三角、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成渝、粵港澳大灣區等八個區域
汽車進入智慧化時代? AI於自駕、座艙中的應用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預測,2025年全球自動駕駛車(簡稱自駕車)市值將上探420億美元,而部分實踐自動化、智慧化車輛將佔整體車市的12.4%,而直至2035年止,預期該智慧化車輛市場規模將持續呈倍數成長,智慧化、自駕化在汽車產業將成為不可逆的發展趨勢。 欲討論人工智慧(AI)於車載方面應用,則不可不提及此三大方向:首先為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衍伸出的Level 5以
盤點影響物聯網發展的十六大關鍵因素
過去兩年多來在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邊境封鎖和進出口限制對於生產及航運都造成衝擊,據麥肯錫(McKinsey)調查顯示,有高達75%的受訪企業表示,無論是供應鏈、生產製造以及物流運輸方面,都因疫情而受到影響,更有85%受訪企業表示因「數位技術匱乏」而面臨供應鏈問題。 為此,有高達9成受訪企業計劃加速推動數位化供應鏈以提升其適應力,主要包括集中式供應鏈規劃、先
民間熱火與嚴審桎梏並存 中國元宇宙怎發展
隨著專注於互動的新3D虛擬世界概念「元宇宙」(Metaverse)興起,重新燃起各界對VR/AR技術與發展的重視。 彭博市場資訊部門(Bloomberg Intelligence)先前預估,全球包括遊戲裝置與VR/AR硬體、遊戲軟體與服務、線上實況演出、社群媒體與遊戲廣告等在內的整體元宇宙市場規模會由2020年的4,787億美元,成長為2024年的7,833億美元,合計年複合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藍圖 打造工業強國
中國大陸15部委於月前發布的新產業發展藍圖指出,要在2025年前成為全球機器人領域的領先者,致力打造出能夠抵禦美國制裁的高科技製造產業。 根據日經亞洲(Nikkei Asia)報導,在中美關係短期內難見和緩的大環境下,由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等共15個部委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畫》通知,旨在協助中國科技公司能夠在世界舞台上競爭。
夥伴從車廠、特戰部隊到保險公司 Garmin如何打造與用戶、合作方的三贏?
在疫情推波助瀾下,大眾的健康意識抬頭,智慧手錶業者們也趁勢推出搭配血壓、血氧等醫療監測功能的產品,推升全球智慧型手錶2021年出貨量成長接近30%,業者觀察,消費者對此產品的購買意願持續提升,也不再僅限於有運動習慣、愛好或是較年長的族群。 DIGITIMES Research則看好,隨入門款智慧型手機也開始支援醫療監測功能,新興市場的銷售將顯著提升,推測2022~2023年全
NEC擬以Open RAN搶攻5G設備 目標放眼6G時代
5G時代電信通訊設備市場主要由北歐以及中國供應商所掌握,而無線接入網(RAN)市場依舊由傳統設備大廠所把持。眼看市場機會愈來渺茫,日本NEC希望藉由Open RAN技術展開大反攻,期在未來幾年大幅提升公司市佔比重。 據Light Reading報導,NEC駐加拿大5G產品管理全球副總裁Patrick Lopez表示,NEC目標是成為全球領先的大型電信設備供應商,特別是由Ope
泰國攜手華為 成立東南亞第一間5G智慧醫院
泰國電信主管機關國家廣播及電信委員會(NBTC)辦公室、Siriraj醫院和華為(泰國)於12月16日共同推出Siriraj 5G智慧醫院,成為泰國以及東協(ASEAN)地區首家也是最大的這類醫院。 Retail News Asia和VIR報導,該計畫旨在透過引入5G、雲端基礎設施和人工智慧(AI)等技術,為患者帶來更有效、更方便的體驗,並讓Siriraj醫院成為泰國乃至全球
華為結盟賽力斯 進軍豪華電動休旅車戰場
華為(Huawei)將與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中國大陸電動車品牌賽力斯,聯手研發豪華電動休旅車AITO SUV。據南華早報(SCMP)報導,這款電動休旅車將以賽力斯高階品牌AITO發布,搭載華為最新Harmony OS駕駛座艙系統。 預期這項合作可為華為創造新成長引擎。賽力斯認為,AITO SUV「賦予汽車智慧」,兼具華為的智慧科技,例如4D成像雷達、自動駕駛平台、智慧熱能管理、
跨界造車風潮起 小米、蘋果最受關注
近來許多企業跨界造車領域,小米、蘋果(Apple)等手機品牌雖較晚入局,最近卻不約而同加快腳步,加速進攻造車領域。 小米汽車公司在北京註冊、落戶北京經開區之外,近日也拍板汽車量產時間、產能規畫。其中引起外界關注的是,小米並未採取收購既有工廠造車的手段,而是宣布將建設小米汽車總部、銷售總部與研發總部,並分2期建設整車工廠,一期、二期的規劃產能各15萬輛,預計2024年實現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