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新創Expedera專訪/當世界更「智慧」 AI加速晶片IP商機有多大?
美國人工智慧(AI)加速器IP新創Expedera在2021年底成功完成A輪1,800萬美元的募資計畫,將加速產品開發與市場拓展,以滿足市場對深度學習加速(DLA)晶片IP的強勁需求。DIGITIMES專訪Expedera技術副總裁馬志華(Siyad Ma)與行銷副總裁Paul Karazuba,了解Expedera眼中的市場趨勢以及市場拓展計畫。 問:Exp
如何幫助產業智慧化?宜鼎率子弟兵全力衝刺邊緣AI
全球工業級儲存與嵌入式週邊領導大廠宜鼎國際發表最新營運策略,將鎖定邊緣AI(Edge AI)做為集團最新策略發展方向,由於看好AI技術在未來產業發展扮演的重要角色,將目光從AIoT更進一步聚焦於AI與Edge AI邊緣運算,期望加速產業AI智慧化與應用落地,近年已協助上千家客戶實現各式智慧應用,並將率領轉投資子公司全力衝刺Edge AI邊緣運算技術與應用,加速產業AI智慧化與應用落地。
Utilities和NVIDIA攜手 邊緣運算AI促成智慧電網再進化
繪圖晶片大廠NVIDIA和能源軟體供應商Utilidata連袂成立的「電網邊緣產業顧問委員會」(Grid Edge Advisory Board),以攜手開發和部署AI和電網的高級運算技術,且開發用於智慧電網的晶片。 根據Smart Energy International網站和Utilidata官網報導,上述委員會的創始成員包括「美國電力公司」(American Elect
取代人工判讀 NASA用AI檢測太空人手套損壞程度
太空人的手套在保護以及修理與安裝設備等許多用途均不可或缺,美國國家航空與太空總署(NASA)要求太空人將手套影像回傳以人工分析與檢測損壞,微軟(Microsoft)、HPE(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NASA合作開發在太空執行的人工智慧(AI)手套即時檢測系統。
邊緣AI巨「猩」全球淘金 寇世斌組智慧城市異業同盟
邊緣運算人工智慧(AI)公司大猩猩科技(Gorilla Technology)宣布,將透過特殊目的購併公司(SPAC)預計在2022年第1季底以GRRR股票代號在美國NASDAQ上市,將廣邀台日科技應用領域領導品牌廠商組成強強互補的「智慧城市異業同盟」生態系,一起拓展邊緣分析人工智慧應用解決方案的全球市場。 創辦人兼CEO寇世斌在DIGITIMES專訪中表示,除了台灣,也可
智慧電網晶片也能軟體定義 智慧電錶更智慧
能源軟體公司Utilidata開發整合智慧電網作業軟體與NVIDIA人工智慧(AI)處理器的軟體定義智慧電網晶片,在電網邊緣提供更好的情境感知(situational awareness)與即時控制,以強化韌性與分散式能源整合。 根據Smart Energy International報導,Utilidata的機器學習軟體善用智慧電表等配電網裝置的即時資料偵測異常狀況,結合N
走出黑盒子人機更互信 XAI、邊緣AI需求看熱
人工智慧(AI)技術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與企業的營運當中,從語音助理到數據分析,AI如今可說是無所不在。Appier、iKala董事簡立峰提到,2021年是AI發展史上最特別的一年,放眼全球,至今更已有超過10間Pure AI公司成為「十角獸」(Decacorn)。 2021年進入尾聲,2022年AI產業前景預期將持續看好,業界人士指出,2022年AI產業估計將不會有太多新的技
看準自駕車、智慧城市商機 光寶策略投資耐能
2021年初起,耐能快手搶進車用市場,並宣布與偉詮電子、義隆等廠商合作打造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11月,推出首款車規級AI晶片KL530,並宣布隨鴻海、台達電集團底下晶睿等台系供應鏈擠進日系車廠大門,包括豐田在內等四大日系車廠,有約28%後裝車用AI晶片採納其產品,以此作為基礎,KL530也有望可順勢切入日產車內裝供應鏈。 21日耐能宣布獲2,500萬美元戰略投資,投
8倍速邊緣AI 辨識自駕高速影像也沒問題
NEC影像分析AI因連續獲得人臉辨識世界最佳評價而知名,現在該廠又提出更精進的漸進式物體影像辨識,讓硬體資源較低的邊緣運算AI,在進行高精度大量目標影像處理與辨識的時候,速度能提高8倍,預定2022會計年度(2022/4~2023/3)上市。 現在NEC已有高精度物體辨識的AI產品,只要有高效能GPU伺服器,在不需要即時處理的狀況下,已能滿足業者需求。然而諸如車站出入口人臉辨
迎戰智慧製造淘汰賽 企業亟欲鍛鍊數位即戰力
據TrendForce研究顯示,由於COVID-19疫情推波助瀾,加快全球產業的數位轉型速度,加上自動化、遠端作業等需求攀高,輔以5G、AI等熱門科技助攻,影響所及,預期2025年全世界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可望達到4,500億美元,相較於2021年的預估值3,050億美元,增長幅度高達47.5%。 由此觀之,展望今後五年,堪稱製造業的黃金時期;誰越能借助數位科技提升產能與效率、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