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廠以大型3D列印創造電競週邊附加價值
高附加價值產品工業設計,與一般美術設計的重要差異之一,在於美感之外,尚須考慮到製程及使用壽命等領域的可行性,限制設計空間;而日本高價值汽車內裝設計企業D-Weber,與3D列印新創ExtraBold,在2022年合作推出電競(e-Sports)用賽車座椅,以新技術突破現有設計極限,帶來嶄新高附加價值市場契機。 [video=www.youtube.com/watch?v=VF
新能源車為汽車自動化生產帶來哪些轉變?
2022年光是2月,全球電動車市場銷售量逾54萬台,年成長率為91.7%,電動自行車的市場也日趨火熱,尤其在德國市場,年成長相較2021年多達近36%。火爆的成長態勢,證明隨著世代變遷,人們的生活型態的追求也大不同,更加注重健康、環保、運動與生活品質等議題,進而使全球新能源產業逐漸轉型愈來愈受關注與重視,這其中也為產業的相關製造技術帶來新的變化。 理論上,無論電動汽機車或自行
跟進Tesla壓鑄一體成型 自動化市場跟著吃香
以往汽車製造商習慣採用沖壓技術生產車身零件,直到Tesla Model Y一舉採用壓鑄一體技術,將原本使用超過70個零件的車體底盤一口氣簡化成1個。挑戰傳統沖壓、焊接工藝的大幕拉開,也讓其他車廠有意跟進,其不止將為汽車製造工藝帶來革新,自動化市場也跟著吃香。 業界指出,壓鑄一體成型能夠減輕車身重量,但同時,由於一體成型將導致組件變得更重,搬運非常困難,得仰賴更大型自動運輸上下
最大化生產效率 機器人的關鍵「第七軸」是什麼?
當前製造業積極導入機器手臂,以透過自動化替代人力作業,但隨著近來市場環境變化迅速,至今製造業仍積極尋求自動化生產的最大效率。其中傳統機器手臂因其多為固定式因而在使用上還是受到某種程度的侷限,因此當製造業者有了更高效的生產需求,能否突破其使用限制,極大化機器手臂的使用性,也成製造業者的關鍵競爭力。 不確定的時代下,製造業比以往更加重視彈性,因為只有提高彈性應變能力,才能隨著市場
實現VR觸覺 Sony與新創各有各法
隨顯示與音場的VR技術商業化,日本企業開始研究五感中另外三種感官VR技術:嗅覺、味覺、觸覺;其中觸覺因為可讓本來只用在金屬加工領域的工業機器人,追加柔軟物體處理能力,轉用到農業、食品加工、以及醫療看護,被日本機器人業者視為維持領先優勢的關鍵技術,成為跨製造與消費市場的重點。 如何實現觸覺VR,2022年初日本選擇的技術途徑,主流以Sony的技術為代表,在抓取物體的機器人手指上
立足車掛載具專利技術 昆富工業推動生產模式數位轉型
從2000年起,昆富工業(King Roof)便開始熱情贊助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Tour de Taiwan),年年贊助未曾間斷。對此昆富工業董事長張秀瑞強調,本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信念,昆富期望以體育作為外交的延伸,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Tour de Taiwan上山下海的實況場景,也藉此看見台灣之美。 昆富實踐社會責任的積極作為,並不僅止於上述的贊助,除長年為
【科普】越來越像人?新世代機器人都用了哪些感測技術
作為當代自動化的關鍵技術,人們對於早期機器人代替簡單勞動力的需求已經得到充分滿足,但隨著當前勞動缺口一去不復返,機器人的使用場景擴大,人們對於機器人的技術要求也進一步提高,寄望機器人能夠擁有和人類一樣思考、感知,以及在複雜情況下做出判斷的能力。而感測器便是實現機器「類人」的核心技術之一。 不過在此之前先說明,由於現今「機器人」一詞已逐漸成為一種泛稱,雖然市場多以其稱呼多關節機
「突破毛利天花板」 機械業拉ICT組5G產業大聯盟
台灣機械業持續成長,目標2025年突破新台幣兩兆元目標,但關鍵在於如何突破毛利天花板,業界指出,機械業未來必須翻轉傳統單機銷售模式,其中售後服務更是凸顯競爭力的關鍵。為此台大號召5所大學及15家業者共組「5G智慧製造產業旗艦團隊與產業聚落聯盟」,目標將台灣的兩大優勢:資通訊產業與機械業,透過平台的連結,強化機械業在數位產品與服務的開發。 前虎尾科大校長、聯盟計畫主持人台大機械
傳產自動化需求看漲 機器人展大秀硬實力
台灣製造業面臨「五缺」危機,其中缺工更是一道難解習題,傳產面臨要跟高科技搶人,若不轉型,將來恐怕形成人才斷層。看準未來各行各業對自動化都有需求,2021年亞洲工業4.0暨智慧製造系列展持續聚焦機器人應用,展示從水五金、汽車到鑄造產業的解決方案。 特別是因應產業屬性的不同,如今各家業者不再只是強調單機功能性,而是從產業需求出發,打造軟硬整合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汽車電動化對工具機產業是危機還是轉機?
電動車不僅是未來市場主流,也牽動相關產業進入新的變局。而在汽車電動化後,對原先佔據市場需求比重約40%的工具機產業而言,到底是危機還是轉機? 汽車電動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內燃機(ICE)動力汽車被視為一種過時的技術。當汽車的動力來源從燃油走向以電力驅動,改變的不只是整體車輛的系統架構,電動車亦是一個結合IT的創新產業,隨之而來的還有現今市場中生產模式的多樣化,使得電動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