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切不進的新藍海 耐能晶片獲警用Gogoro導入
除了打入傳統汽車業及MIH電動車平台之外,耐能智慧(Kneron)的AI晶片也用於台北市警察局購入的Gogoro電動機車,協助行車紀錄及盲點偵測。耐能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峻誠表示,其晶片體積小、耗能和成本皆低,機車應用是英特爾(Intel)和NVIDIA晶片無法進入的市場。 耐能在Facebook分享該應用案例,劉峻誠受訪時表示,合作案例都是等到有一定量產、已見諸於市場才會對外公
甩碳排大戶標籤 中鋼減碳三字訣:節、創、儲
全球減碳呼聲高漲,鋼鐵、石化業等「碳排大戶」首當其衝,以台灣廠商來說,中鋼的一舉一動備受矚目。為了不辜負自身以及各界對中鋼的期望,中鋼展開「節能、創能、儲能」的全方位布局。 在節能方面,中鋼與中油在2021年共同規劃「鋼化聯產」策略,攜手致力於研發減碳技術,且先導產線已在日前首度曝光,目標2022年9月完工試量產,將純化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直送化工廠產製化學品,讓減碳成為一門
機車電池交換商業模式台灣告捷 日廠拚換電池EV敗部復活
雙輪電動機車換電池事業模式在台灣告捷,並向全球其他地區發展,但4輪EV則因美國交換EV電池新創Better Place在2013年宣告失敗破產而受挫。不過,不放棄換電池構想的兩間日本大企業貿易公司伊藤忠商事(Itochu)與能源企業Eneos,在2022年又將於日本展開相關事業的實驗。 根據日經電子(Nikkei Electronics)報導,伊藤忠與Eneos檢討Bette
Gogoro南台灣首間「綠電門市」投入營運
台灣在3月擬定2050淨零碳排目標,身為六都之一的台南也致力於推動低碳綠色運輸。在政府面,台南市政府長期補助市民新購、換購電動機車,也協助建置能源補充設施,帶動電動機車數大幅增加。在業者方面,則有Gogoro持續拖展銷售據點及維修中心,如今更擴建Gogoro台南公園門市,此門市將成為南台灣首間由綠電供應營運的銷售據點。 Gogoro產品長彭明義表示,Gogoro 在2022年
配合在地生產需求 Gogoro電池多元採購策略三標準
截至2022年5月底,全台機車登記總數突破1,400萬輛,若以20~64歲機車騎士為基礎,每千人擁有的機車數量達926輛,密度為全球最高;越南則以每千人近300輛緊追其後。 Gogoro產品長彭明義表示,2022年上半台灣整體機車市場呈現萎縮,但電動機車銷量卻逆勢成長,看好愈來愈多燃油機車廠商布局電動機車的市場前景。 即便電價上漲的確造成營運壓力,但是電
米其林輪胎轉型 發展氫燃料電池系統
根據DIGITIMES Research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電動車銷量為657.6萬輛,預期2025年達到2,964萬輛,將帶動電池裝機量倍增。 輪胎大廠米其林(Michelin)為因應全球趨勢努力轉型,規劃出4R計畫,非別對應減量(Reduce)、再使用(Reuse)、可循環(Recycle)、再生復原(Renew)。 除了在輪胎本業方面,米其林近
公務車電動化 宏佳騰獲青睞
新北市三重區公所日前舉辦51輛宏佳騰智慧電動機車Ai-1 Sport交車啟用儀式,冀望透過購置電動機車等低汙染型車種做為公務車輛,落實低碳綠能交通,以及永續發展城市的願景。 三重區公所此次交車的15輛將作為三重區公所人員日常勤務需求用車、36輛為各里里長及辦事處同仁代步車與關懷里民及公務使用。之所以選中宏佳騰,除了其為本土品牌且已經深耕多年智慧電動機車外,全台Gogoro N
WeMo導入Google ARCore Geospatial API提升車輛租借率
台系共享服務龍頭威摩科技(WeMo) 17日宣布,WeMo Scooter所有產品皆導入Google日前於Google I/O發表的ARCore Geospatial API技術,開發實景拍照定位還車功能,WeMo Scooter執行長吳昕霈表示,WeMo為首批使用該技術的企業之一,同時亦為亞洲首家運用此技術的智慧車聯網企業。 據悉,該應用能優化廣大用戶的使用經驗,不僅縮短租
印尼換電機車SWAP Energi 誓言每公里蓋1座換電站
印尼SWAP Energi的共同創辦人彭凱文(Kevin Phang)說,對換電科技的想法源於在中國讀書的那段日子。SWAP和姊妹公司SMOOT機車廠目前已在印尼設立約400座換電站,主要分布在大雅加達地區和峇里島,是目前在印尼擁有最多換電站的換電機車供應商。
碳中和、ESG大勢所趨 產官學全面朝電氣化與共享交通發展
近來各國提出2050淨零碳排,台灣也不缺席,國發會與各部會於2022年3月下旬公告「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預計台灣推動能源轉型要達到4個目標,分別是:第一,能源轉型更明確,藉由擴大能源設置、提升自產能源佔比,更具體來說,進口能源的依存度要從2010年的97.4%降低至2050年50%以下。第二,推動綠能產業鏈,並結合ICT產業優勢提供高效、低碳且更具智慧的製程。第三,提升全民對氣候變遷、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