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零件少、製程簡 汽車工廠還需要機器人嗎?
在所有製造業中,汽車產業一直是工業機器人最大宗的市場,佔比超過三成,不過隨著汽車電動化後,不僅電動車中所使用的零件總數大幅減少40%~50 % ,也簡化製造與組裝的過程,換言之,這是否也代表將會同步削弱電動車市場對於機器人的需求?對此,全球機器人大廠ABB並不這麼認為,其認為電動車
發展電動摩托車 越南領先東南亞
越南近年來在多個產業發展出令人矚目的新創企業場景,也正在成為電動雙輪車等綠色交通的創新中心。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一份有關印度和越南的電動雙輪車報告,電動雙輪車對亞洲城市的潛在環境利益可能非常巨大,特別是如果以其取代燃油雙輪車。越南河內科技大學(USTH)指出,越南電動雙輪車每年銷量8萬輛,佔越南總體機車銷量2 % 。另根據市場預測,全球電動雙輪車市場的出貨將
汽車進入智慧化時代? AI於自駕、座艙中的應用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預測,2025年全球自動駕駛車(簡稱自駕車)市值將上探420億美元,而部分實踐自動化、智慧化車輛將佔整體車市的12.4%,而直至2035年止,預期該智慧化車輛市場規模將持續呈倍數成長,智慧化、自駕化在汽車產業將成為不可逆的發展趨勢。 欲討論人工智慧(AI)於車載方面應用,則不可不提及此三大方向:首先為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衍伸出的Level 5以
順益端出首輛純電卡車 高碳排車廠化身綠能示範展區
近年ESG大勢所趨,大多廠辦始以新能源管理、綠能建置為首要方向。以交通服務、組裝製造以及車輛相關服務為主要業務的順益集團,日前已將集團的「中壢汽車城」升級為「綠能示範廠區」,具備虛擬電廠三大應用,分別為自發自用、電力調度與能源監控,設置太陽能發電裝置、儲能蓄電池設備以及能源管理系統。 軟硬整合促成台灣汽車產業第一座企業虛擬電廠
自動化非缺工造成 製造門檻拉高才是主因
業界普遍看好,生產和組裝的自動化在未來幾年內會迎來爆發性成長,而過去製造業客戶多將焦點放在機器手臂與工具機等的生產設備上,然隨著全球製造體系邁向新技術、新應用,再從單機思維出發,已經過時,重點該是「如何用」,應用才是關鍵,才能有效解決客戶的痛點。現今許多先進製造國的自動化大廠,都已朝此方向發展。 德國最大工具機精密夾具和自動夾持系統設備製造廠雄克(Schunk),總部鄰近德國
看準南科通勤補電潮 源點科技攜統一精工建超充站
電動車充電服務品牌源點科技28日發布與統一精工合作打造之超充站,正式於台南永康速邁樂加油站啟動營運。據悉,該超充站將作為源點與統一精工結盟起點,未來預計有更多合作站點釋出,目標結合具地利之便的速邁樂加油站點,提供電動車車主無痛轉換補電路程,建立更為便捷且密集的充電生活圈。 據統計,截至2022年3月底全台電動四輪車數已增長至1.8萬輛,且隨平價車品牌如起亞汽車(Kia)、豐田
拿下歐美共享平台訂單 正崴以「輕型二輪車」搶攻市場
台灣自1990年代起便享有「自行車王國」之稱號,直至2002年,共有11間主要自行車零件廠,包括台廠、外商及中國台商在內,成立台灣自行車產業聯盟(A-Team),並在當時工業局、中衛發展中心的協助下,導入豐田汽車(Toyota)自動化、即時生產(JIT)模式,促使台灣自行車產業朝向高值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打造如捷安特、美利達等國際知名品牌。 近年來,二輪車電動化及移動共享化趨勢
汽車電子化驅動 3D缺陷檢測需求大開
電動車高精檢測需求增溫,感測器大廠台灣西克(SICK)表示,台灣整體汽車產業發展遠不如歐美市場,自動化程度相對低弱,不過隨著電動車興起,台灣逐漸有了新的機會。在電動車的各項生產站別中,其品質規格仍然相當高,這也造就電動車產業未來對高精檢測勢必帶來更大的需求。 台灣西克產品經理蔡政霖指出,電動車的檢測系統中,高產能、高彈性與高性價比等是整車的品質關鍵,以為動力系統帶來革新的電池
車聯網興起但消費者付費意願低
根據研究機構ABI Research調查指出,車聯網服務在2022年將可望運用在50%的新車,此普及率將在2028年達到70%。不過,目前終端消費者付費使用車聯網服務的意願普遍不高。 根據Traffic Technology Today報導,目前汽車業者接踵投入車聯網服務,原因是這項服務優點多多,例如包括可優化車隊管理、降低車險成本、便於電動車管理,以及方便即時線上更新(Ov
強化純太陽能電動續航力 Aptera購併HMI開發商
美國加州新創Aptera Motors開發的全球第一輛永遠無需充電的太陽能電動車,即將進入全面量產階段並預計最快於2023年在澳洲推出,為了協助未來的車主掌握更多關於車輛效率與最大續航力的資訊,Aptera Motors策略收購人機介面(HMI)開發商Andromeda Interfaces。 根據The Driven報導,2007年Andromeda Interfaces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