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車樁黃金比例 台廠進軍全球供應鏈強調「本分」
隨著電動車市場近年蓬勃發展,充電樁需求也爆量成長,不過整體市場仍有緩不濟急跡象。面對全球充電樁商機,多家切入全球充電樁供應鏈的零組件業者認為,雖然在減排淨零趨勢下,充電樁日後將成為基礎建設的一環,但仍需隨著技術與時俱進,才能隨時滿足客戶需求。 據Gartner預測顯示,2022年全球的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總體出貨量將從2021年的400萬輛增加至600萬輛以上,為了要讓這
全球充電樁基建潮 台灣市場準備好了嗎?
美國自2019年拜登上任後積極推動淨零碳排政策,其中針對車輛部分,規劃2030年後電動車於新售車的佔比須達50%。對此,紐約時報指出,充電樁不足將會是各國汽車電動化過程中的最大阻礙。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統計數據,2040年全球電動車銷售量將破5億台大關,而屆時充電設備至少須達2.9億座,方能達到「電動車:充電樁」比例「2:1」的最小量需求。紐約時報認為,以現階段美國配
Zapi購併BlueBotics取得自主移動導航技術
Zapi Group於2021年底完成收購瑞士無人搬運車(AGV)與自主移動機器人(AMR)自駕導航技術專業開發商BlueBotics,金額未透露,雙方的專業知識與產品價值互補性極高,就產品層面而言可形成完美組合。 根據The Robot Report報導,2021年10月BlueBotics跟泰國工廠自動化專業廠商Planet T & S簽署經銷協議以強化亞洲市場滲透率,過
Greenland攜手Cyngn 為工業電動車導入自駕技術
工業電動車以及物料處理設備動力傳動系統技術開發與製造商Greenland Technologies與工業車隊自駕車解決方案開發商Cyngn策略合作,將Cyngn的EAS(Enterprise Autonomy Suite)專屬自駕車功能套件配置到Greenland Technologies的堆高機以支援全自駕作業提升效率。 根據Geospatial World報導,Green
Vital Auto用3D列印翻轉汽車設計與製造
3D列印已成原型製作的關鍵利器,輸出品質足供最終展示階段的原型產品支用,Vital Auto依客戶概念完成整車設計並製作高傳真原型車,倚重的工具包括Formlabs的3D列印機,分別是製作概念零件的大尺寸光固化(SLA)Form 3L與量產零件的選擇性雷射燒結(SLS)Fuse 1。 據DesignNews報導,英國工業設計公司Vital Auto在汽車工業的經驗豐富,協助概
Voltempo發表全球最快電動車充電系統
電動車新科技領導開發商Voltempo,推出號稱全球最快的HyperCharging新一代快速電動車充電系統,輸出功率1,000 kW約類似充電系統的2.8倍,考量未來車款需求提高輸出電壓,同時為24部車充電,可望加速市場採用電動車。 據Traffic Technology Today報導,2022年初Voltempo將自行設計的電池原型安裝在一部電動車,展示在6分鐘內充滿電
自主技術延伸產品價值 為昇科擁車用毫米波雷達競爭優勢
汽車產業進入智慧化時代,感測技術在車體系統的應用漸趨多元,重要性也快速升高。感測器導入至汽車領域已有多年,初期僅作為倒車雷達之類的防撞用途,後期安全意識提升,各類應用也逐漸浮現。 近年來資通訊技術導入車用系統的速度加快,汽車走向智慧化已是大勢所趨,面對此趨勢,為昇科科技資深副總經理鍾世忠指出車用感測器除了必須與時俱進外,業者還須掌握技術的自主權才能進一步取得市場優勢。
Bird推新電動滑板車電池管理系統
環保電動交通服務領導廠商Bird Global表示,為提供包括使用者與城市合作夥伴最佳微型移動車輛與體驗,推出創新電動滑板車電池管理系統(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在全球協助供電數百萬輛的微型電動車,提供即時監測與回報以確保車輛安全、準備就緒、永續。 據Intelligent Transport報導,隨著電動車與微型移動日益普及,強化電池設計
打通上下游產業鏈 跨業態5G示範產線出爐
機械業是台灣第三大兆元產業,產業推動智慧機械發展不遺餘力,在近年機械業者邁向數位轉型有成後,產業下一階段目標發展明確,預期接下來將大力從整機廠逐步串連至終端業者,逐步完善智慧機械生態系。 由台大發起,號召5所大學與15家業者共組5G產業大聯盟,希望將台灣兩大優勢產業機械業與資通訊產業擴大合作,藉由5G與資通訊技術強化機械業在售後服務的部分,聯盟也表示,未來初步會先透過漢翔、程
【春節編輯精選】機器人產業已成為國家戰略性產業資源
針對不同的用途,機器人有不同的型態樣貌和功能設計,不一定都是有手有腳的類人形態,也有像動物般四肢行走的機器狗、只有一隻手的機器手臂、有著四顆輪子的自動化物流車,甚至,應用在醫療用途上的微型送藥檢測設備,都能算在機器人範疇中。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不論是在工作上或生活中,我們的身邊會有愈來愈多的機器人,為消費者提供服務、或與生產線員工共同協作。 在高齡化、少子化的人力結構轉變下,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