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港運用光達防範重型機械作業意外事故
中國大陸江蘇省南京港集團有限公司在南京港部署基於光達(LiDAR)與智慧3D解決方案領導供應商Quanergy Systems Inc. M系列(M-Series)光達的偵測與警示系統,以避免重機械作業時造成港區倉庫毀損等各種潛在意外事故發生。 根據Electronics360報導,此前南京港曾使用被動式紅外線(PIR)感測器系統,但誤報率太高且有些情況下更高達90%,Qua
耐能AI晶片靈活跨域 醫療車用商機一把抓
專研邊緣AI解決方案的耐能智慧(Kneron),2021年宣布進軍自動駕駛市場。耐能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峻誠近日透露,繼打入豐田汽車(Toyota)供應鏈後,新合作對象包括歐系、中系、美系一線傳統車廠;年出貨量約達300萬~400萬顆晶片,2021年營收達新台幣5億元,2022年預計倍數成長。 耐能2015年創立於美國聖地牙哥,除美國總部外,目前設有台北、新竹、深圳、珠海、杭州等
Powermat 感應式充電技術簡化ADAS與自駕系統部署
車輛內部連接線束長度可超過2英里、重達125磅,Powermat Technologies的感應式充電(inductive charging)技術能為車輛外部的攝影機、光達(LiDAR)、雷達等感測器無線供電,同樣的頻帶還能用於雙向資料傳送,可望簡化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與自駕系統部署。 根據Design News報導,Powermat Technologies的感應式
Sony車用攝影機CIS量產後 光達SPAD預計2023年上市
Sony的CMOS影像感測器(CIS)發展,除了手機需求之外,車用CIS也正加緊搶攻。540畫素的車用攝影機CIS「IMX490」已量產。號稱業界第一個車用光達(LiDAR)專用的直接時差測距(dToF)方式堆疊型單光子崩潰二極體測距感測器(Stacked SPAD Depth Sensor)「IMX459」,樣本出貨時間延到2022年底,預計2023年可投入量產。 日經新聞
2030年ADAS市場規模可望超過千億美元
創新車輛技術強勁的需求與發展,將成為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關鍵成長動能,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可望從目前的300億美元擴大到超過1,000億美元,車輛內建自動緊急煞車(AEB)系統將會日益普及、光達(LiDAR)感測器需求將趨於強勁。 根據Design News報導,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資料顯示,2021年歐洲約有19,800人死於車禍
智慧車不只是裝著四個輪子的手機! 盤點智慧座艙三大發展趨勢
從早期的美劇《霹靂遊俠》、到電影《鋼鐵人》、《變形金剛》,數十年以來,我們不難在科幻電影情節中看見「人機共駕」與「智慧語音助理」的存在。人類與座艙的高度協作,早在李麥克和夥計共同打擊犯罪、變形金剛大黃蜂與男主角山姆的協作、以及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Sr.)所飾演的東尼‧史塔特(Anthony Stark)與其語音助理賈維斯(Jarvis)的互動裡為我們展示。
仁寶投資AI新創 拓展自駕、智慧醫療可能
仁寶總經理翁宗斌指出,未來會以AI為中心,發展車電、伺服器等產業,期待能創造新兆元產業。翁宗斌表示,仁寶車電、伺服器每年都以3~4成的幅度成長,因應AI發展,也投資美國AI軟體企業:Beyond Limits,將共同開拓自駕車與智慧醫療等商機。 翁宗斌在24日在仁寶股東會中指出,因為疫情,人們的生活與經濟活動都受到限制,仁寶面臨缺工、缺料、物流等挑戰,受惠於居家辦公等生活型態
TetraMem打破現有處理器架構 打造IMC晶片助力AI應用
TetraMem是位於加州的半導體新創,以創新的記憶體內運算(In-Memory Computing;IMC)架構及半導體裝置提出解決方案,克服馮諾伊曼(von Neumann)架構瓶頸,提升節能效率和運算速度。DIGITIMES專訪TetraMem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葛寧(Glenn Ge),暢談技術創新突破以及對未來產業發展的看法。
汽車進入智慧化時代? AI於自駕、座艙中的應用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預測,2025年全球自動駕駛車(簡稱自駕車)市值將上探420億美元,而部分實踐自動化、智慧化車輛將佔整體車市的12.4%,而直至2035年止,預期該智慧化車輛市場規模將持續呈倍數成長,智慧化、自駕化在汽車產業將成為不可逆的發展趨勢。 欲討論人工智慧(AI)於車載方面應用,則不可不提及此三大方向:首先為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衍伸出的Level 5以
未來車聯網產業4大要件 智慧交通「地樁」先打好
汽車連網化發展、通訊技術的革新,帶動人、車、路三方資訊整合,車聯網(Internet of vehicles)成為未來智慧城市、智慧港區、智慧交通發展相當重要的基礎。對此,華電聯網董事長特助吳榮煌表示,過去長時間以來,產業多半將自駕發展的焦點鎖定於「車輛」本身,然而,要使Level 3以上自駕車得以上路,其背後更重要的是如何針對車輛、道路、路側及號誌設定符合國際認證的標準,同時,完善道路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