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災到人禍頻傳 AI如何打造後疫情韌性供應鏈?
細數過去三、四年,從中美貿易戰、COVID-19新冠疫情、塞港缺櫃、原物料齊漲、淨零減碳到烏俄開戰,甚至工廠火災、停電跳電等事故頻傳,從天災到人禍,正全面改寫全球供應鏈的新秩序,供應鏈布局的基礎,也從過往的降低成本變成「降低風險」。 KPMG最新發布的《2022全球製造業展望》報告中也指出,未來供應鏈風險將被視為最大的威脅。像是持續兩年多的疫情對製造供應鏈帶來諸多影響,包括零
上雲夥伴決定數位轉型成敗 緯謙助企業建構最適雲平台
近幾年產業環境快速變化,市場競爭壓力急遽升高,善用數位化技術推動轉型,成為多數企業追求永續營運的重點策略,在數位轉型中,雲端平台是最常用到的工具之一。緯謙科技總經理夏志豪認為經過多年推廣,多數企業對雲端概念與平台功能雖已不再陌生,不過在實際執行時,仍有諸多挑戰需要克服,對此他建議業者善用外部專業力量,讓上雲一事更快速簡潔,順利啟動企業的轉型步伐。 台灣是全球資通訊產業重鎮,相
布局數位O2O及虛擬行銷 鐵碳FECA吸盤掛勾打開產品藍海
距今12年前,百貨公司裡開始出現「FECA」(非卡)櫃位,販售外觀色澤醒目、形式琳琅滿目,也極具時尚感的強力真空吸盤掛勾,標榜不管小到2公斤以下的小型生活用品,還是大到重逾10公斤的自行車,皆可穩穩當當加以承載。一來完全顛覆了傳統吸盤「僅能承載較輕物品」、「使用久了就會吸不住」等不良印象,二來亦讓使用者不需費力施作鑽孔、打釘等工序,大幅增真空掛勾的應用機動性。 令人意外的,像
移動機器人市場初萌芽 台廠磨刀霍霍搶佔一席之地
「機器換人」一說,早前對產業來說可能是一種想像,但如今的確正在上演,只是這次產業熱議的焦點,是從傳統工業機器人進展到更具彈性化的自主移動機器人(AMR)。 做為製造業不可或缺的自動化核心,機器人並不是什麼新的技術,但移動機器人卻還在萌芽期,且市場尚未如工業機器人時代被四大家族瓜分,不只台廠百花齊放,這股熱潮甚至延燒到汽車產業、物流業者等這些非傳統機器人製造商,也計劃在AMR市
智慧工廠資安防禦 IT與OT整合思維大不同
不管是工業4.0或是疫情影響供應鏈穩定,都帶動產業數位轉型的需求,以製造業的流程轉型來說,透過物聯網或IoT提高自動化程度,實現整體設備效率(OEE)數位化,提升生產效率,再到生產線導入全自動虛擬量測(AVM),以達成產品接近零缺陷的目標。 而講求提升效率及品質的同時,IT與OT之間的技術交流愈來愈密切及複雜,IoT環境安全與資訊保護成為不得不防範的議題。
塞港難題 中國貨櫃用新科技為港口運輸升級
在全球物流鏈中,海運貨櫃場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2020年的COVID-19(新冠肺炎)讓各國港口壓力大增,再加上各種難以掌控的因素頻頻出現,像是2021年長榮海運長賜輪在蘇伊士運河擱淺造成堵塞、2022年中國大陸因疫情和管控導致船隻延誤造成缺船、少櫃、塞港問題,都打亂了船公司時程與調度,牽連全球運輸供應鏈,鐵路、卡車等運輸作業也跟著吃緊,中國貨櫃董事總經理吳清泉指出,這都讓港口作業量持續維持在高
立足車掛載具專利技術 昆富工業推動生產模式數位轉型
從2000年起,昆富工業(King Roof)便開始熱情贊助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Tour de Taiwan),年年贊助未曾間斷。對此昆富工業董事長張秀瑞強調,本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信念,昆富期望以體育作為外交的延伸,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Tour de Taiwan上山下海的實況場景,也藉此看見台灣之美。 昆富實踐社會責任的積極作為,並不僅止於上述的贊助,除長年為
將人工作業流程自動化與智慧化 憶象協助企業數位轉型提升效率
入選2021年高通台灣創新競賽(Qualcomm Taiwan Innovation Challenge)團隊、同時也在2021年亞太資通訊科技聯盟大賽(APICTA awards)「工業應用-製造與物流」類別獲得1銀牌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憶象(Memorence AI),創辦人兼執行長蕭百亨接受DIGITIMES專訪,分享其解決方案、效益與未來展望。
萬機聯網時代降臨 中小型智慧應用漸獲成果
機械產業在台灣提供超過30萬個就業機會,2021年產值約新台幣1.3兆元,年成長27%。經濟部表示,由於機械業有大量中小企業,工業局將協助、輔導業者升級智慧應用,預計2022年內可達到「萬機聯網」目標,讓台灣規模較小的機械業有智慧化設備後投入智慧化生產。為解決工業感測器國際進口比例達9成的問題,技術處已委託法人完成國產高階控制器,有超過30家工具機廠商導入。 外貿協會、機械公
基礎設施逐步到位 工業元宇宙率先起步
元宇宙大熱,但除了在娛樂和社交媒體上的應用潛力外,業界則是普遍看好應用於製造領域的「工業元宇宙」,相較消費市場反而更具有較大的剛性需求,且目前產業大廠數位化程度普遍高,加上已有工業物聯網、數位分身(Digital Twin)等逐漸完善的基礎設施,工業元宇宙可望率先起步。 近年產業大肆討論元宇宙浪潮,然業界仍普遍認為,目前的元宇宙仍處於一個開始萌芽的階段,關鍵是是否能出現殺手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