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Rockwell與美大學合作 培育更多製造業人力
自動化解決國內人力短缺與成本上漲問題並維持競爭優勢,也造成非技術與技術人力需求消長,製造業高階技術人力短缺問題已浮上檯面,思科(Cisco)、Rockwell Automation、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合作為製造業培育更多製造業所需工作人力。 據Automation World報導,協助製造業獲取足夠技術熟練人力以適應高度自動化製造環
數位轉型避黑箱作業疑慮 ERP與MES角色、定位大不同
數位化成為近年製造業數位轉型的入門課題,但產業普遍存在一個謬誤,認為導入ERP系統即等於數位化,然缺少生產現場的即時資訊蒐集,近似於黑箱作業。 NTT Data因此指出,主要負責控管在製品的MES系統,在近年企業數位轉型過程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已然成為必要存在。而兩者定位不同,功能也不同,各司其職,業者在數位轉型過程中,建議第一步仍需先定義到底要蒐集哪些資料,才能根據需求
瑞基海洋生物科技力拚自動化、數位化 迎向PCR檢測大商機
創立於2004年的瑞基海洋生物科技,聚焦於核酸檢測(PCR)試劑與相關儀器的研發,將原本需要在實驗室進行的PCR檢測可以帶到現場運用;透過長年的精進與淬鍊,瑞基的檢測儀器越做越輕巧,不論在配置或操作上也愈來愈便利,使得從未受過專業實驗室訓練的蝦農、畜牧業者,都能隨時隨地做檢測,迅速確認蝦、雞、豬或牛等動物是否帶有病原菌。 「瑞基最厲害的地方,在於擁有平台技術,一樣的機器,轉換
DIGITIMES製造業大調查 智慧製造投資呈現兩極化
2011年德國政府喊出「工業4.0」,之後各工業大國陸續跟進,紛紛制定出智慧製造政策,廠商也著手推動市場教育,經過10年發展,智慧化不僅被製造業視為必然趨勢,且已快速落地應用。DIGITIMES分析師兼研究經理羅惠隆在「DIGITIMES智慧製造大調查2021」議題中,就以2021年DIGITIMES專案研究部的調查資料為基礎,分析今年台灣的智慧製造發展概況。 羅惠隆首先表示
智慧製造投資加溫 惟部分領域亟待提升
為探究台灣製造產業的智慧化發展現狀,DIGIITMES與智炬科技、國立清華大學智慧製造與循環經濟研究中心、逢甲大學台灣智慧製造創新營運中心以及大同大學合作,於2021年舉行相關調查,共計回收627份有效樣本,佔全台灣逾百人製造企業母體3,528家的17.8%。 DIGITIMES分析師兼研究經理羅惠隆表示,從這份調查可以看出幾個主要發現。首先,多數企業2021年的智慧投資優於
阿物用AI助零售業數位轉型 林思吾:企業要習慣新時代「速度感」
數位化布局與數位轉型之間的距離有多遠?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新日常,促成許多習以為常的實體活動,轉而搬到線上,同時也清楚地替企業展示了,數位轉型絕對是一個得跟上的方向。 全家便利商店作為2021年IDC頒發的「亞太區未來企業大獎」之數據智慧創新獎得主,其中的靈魂人物數位轉型辦公室部長黃士杰認為,數位轉型大計的跑道很長,從單純做資料的數位化,到真正理解客戶,再到
虎門科技如何軟硬整合 為企業轉型添翼?
數位轉型浪潮席捲各產業,尤其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更成了此波浪潮的催化劑,使得不同產業業者紛紛加速布局。同時,有鑑於各界轉型需求拉升,相關應用的商機也節節高升。 成立於1980年的虎門科技,旗下擁有三大部門,分別為工程系統事業群、CPC協同商務事業部與工業4.0。工程系統事業群主要依客戶需求,協助開發模擬分析、產品研發、優化系統的軟體;CPC協同商務事業部則代理SA
企業因應疫情加碼投資 數位轉型「人才」成最大考驗
疫情時代下,製造業不僅面臨缺工缺料問題,甚至供應鏈管理能力,也深深影響產銷協調及庫存掌控能力。邁向智慧製造已是多數企業展開數位轉型的共識,不過現階段台灣製造業在智慧化投資,整體局面呈現什麼樣貌?根據DIGITIMES在2021年舉行的智慧製造大調查當中,從五大面向勾勒製造業的轉型現況。 首先在轉型投資金額方面,DIGITIMES分析師兼研究經理羅惠隆指出,半數(51%)的業者
中小企業數位轉型更上層樓的關鍵?SAP《鼎革獎》見真章
SAP台灣於29日攜手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舉辦首屆數位轉型《鼎革獎》頒獎典禮,鴻海、中國信託、旺宏電子等皆於鼎革獎中取得佳績。SAP全球副總裁暨台灣總經理林偉德指出,鼎革獎的宗旨在於尋覓數位轉型典範,並藉由先行者去故革新的經驗,給予更多企業借鏡,提供數位轉型的指引。 林偉德於會上分享評選過程中的洞見,表示不同於兩年前根據報告指出,約85%以上的企業仍認為數位轉型可有可無
德國汽車製造共享供應鏈資料 推進淨零排放目標
目前一輛汽車約有3萬個零件,德國汽車製造生態系透過Catena-X Automotive Network讓成員共享供應鏈資料,以支援整個供應鏈精準追蹤碳排放與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據IndustryWeek報導,汽車製造業欲減少碳排放量須採行的措施包括大量使用再生能源、將能源密集製程轉移到再生能源充足的地方、少用碳密集原料、多用可回收且可再利用的零件、強化生產效率等,而供應鏈成